首页>观点>正文

浅谈《体育仲裁规则》受理与管辖规定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2-12-28    作者:范铭超

202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将为我国带来全新的体育仲裁制度。根据《体育法》,《体育仲裁规则》(以下简称《仲裁规则》)对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体育仲裁委)的管辖权和受理范围做出了科学、明确并且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定。

首先,《仲裁规则》规定了广泛的仲裁协议的形式。

体育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解决体育纠纷的法律制度,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机构之间通过包括合同、电子邮件、信件等书面协议方式约定由体育仲裁委解决其纠纷的,体育仲裁委应当受理并裁决。但应当注意的是,与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相比,《仲裁规则》规定的“协议方式”有着更为广泛的外延,既包括了双方书面签订的协议,又包括了通过体育组织章程或体育赛事规则规定的仲裁条款以及体育赛事报名表、参赛协议或竞赛规程中包含的体育仲裁条款,还包括了仲裁一方主张有仲裁协议存在而对方对此不作否认的情形。

在体育行业的日常运行中,固然存在各式各样的合同,并且在合同中纳入仲裁条款,从而使纠纷得以通过体育仲裁的方式解决。但即使没有合同或者没有在合同中埋设仲裁条款,只要发生纠纷的双方同为某一个体育组织的会员,而该体育组织的章程又规定了其会员之间发生的纠纷一律提交体育仲裁委仲裁解决,则该纠纷就应当由体育仲裁委仲裁。相似的,当体育赛事规则、体育赛事报名表、参赛协议、竞赛规程的文件中包含的发生纠纷提交体育仲裁委的条款,体育仲裁委即具有管辖权。

通过认可多种形式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体育仲裁委将在法律规定的最大限度范围内有效地仲裁体育纠纷。

其次,《仲裁规则》赋予了体育仲裁委最终裁决体育纠纷的职权。

在《体育法》修订实施前的历史经验显示,尽管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专业性强、效率高、行业强制力有保障,但由于其法律地位相对模糊,其行业外部的司法强制力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需要通过体育仲裁的方式对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合法性、合规性的监督,破除行业与司法之间的藩篱,并进而赋予其行业外部的司法强制力。

因此,借鉴国际惯例,《体育法》和《仲裁规则》科学地设立了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即一方面鼓励体育组织建立、完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更为专业、高效地在基层化解纠纷,另一方面设立体育仲裁委并赋予其对不服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所做出的决定的申请进行审理并做出最终裁决的地位。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机构对体育社会组织、运动员管理单位、体育赛事活动组织者的处理决定或者内部纠纷解决机制处理结果不服的,可以在自收到处理决定或者纠纷处理结果之日起二十一日内申请体育仲裁。换言之,体育仲裁委在我国体育纠纷解决体系中具有“终审法院”的地位,具有对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作出维持原决定或者改判的法定权力。

最后,《仲裁规则》赋予了体育仲裁委兜底管辖体育纠纷的职权。

尽管《体育法》鼓励体育组织建立、完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但考虑到我国体育法治发展阶段,体育组织尚未建立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或者体育组织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尚不完善。为此,体育组织没有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或者内部解决机制未及时处理的,体育仲裁委审查后认为情况属实且符合申请仲裁条件的,也可以受理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机构直接提出的申请。

特别是在《体育法》刚刚开始实施,商事仲裁、劳动仲裁、体育仲裁以及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边界和协作尚待厘清之际,《仲裁规则》赋予了体育仲裁委兜底管辖体育纠纷的职权,使由于历史和法律溯及力等原因导致商事仲裁、劳动仲裁以及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之间无法有效确定管辖权的纠纷能够得到体育仲裁委的兜底管辖,从而确保了在转型期内所有体育行业内产生的纠纷得到有效的处理。

《仲裁规则》对体育纠纷的受理与管辖的规定将各类体育纠纷科学、有效地纳入以体育仲裁为中心的多层次的纠纷解决体制,充分反映了体育仲裁的广泛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体现了新的体育仲裁制度在建设法治化体育环境中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非常令人期待。(上海仲裁委员会 范铭超)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