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竞体>正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勇立潮头逐浪高 奋楫扬帆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2-10-14    作者:郑法石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jpg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指明了新时代体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全国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化体育改革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体育强国建设加速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梦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激情和梦想。

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梦紧密相连。建设体育强国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呼唤。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吹响了迈向体育强国之路的进军号。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绘制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在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体育系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促进竞技体育提升,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体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中国梦托起体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助推中国梦。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体育系统谱写了中国梦的体育篇章,展现出民族复兴全景下欣欣向荣的体育风貌。

体育强国建设已融入新时代伟大事业。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体育事业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道,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增添了动力、凝聚了力量。在经济建设中,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取得巨大跃升。无论是产业总规模的增速,还是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均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凸显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在政治建设中,体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十年来,中国体育在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展现了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在文化建设中,体育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先行者。十年来,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社会建设中,体育是普惠民生的幸福伞。十年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氛围日益浓厚,体育成为推动全民健康的有效手段,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体育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十年来,体育领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体育绿色低碳优势,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004_1.jpg

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始终坚持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以喜闻乐见的健身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引导形成全民健身热潮,千方百计解决人民“健身去哪儿”的难题,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通过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幸福已成为社会共识。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引领下,群众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逐渐增强,体育已成为人们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在参与体育过程中享受体育、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体育成为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体育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十年来,体育各领域改革持续推进,体育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全面激发,我国体育事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成为体育发展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部门跳出“就体育论体育”的圈子,打破“体育部门办体育”的传统格局,坚持开门办体育、开放办体育、放手办体育、全社会办体育,体育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开门办体育,激活体育事业发展新引擎。2021年7月24日,清华大学学子杨倩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夺得冠军,获得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为国家争了光。清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多位世界冠军,成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典型代表,这正得益于体育系统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国家队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了高校、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开放办体育,催生体育事业发展新动力。第十四届全运会除了继续保持传统参赛主体外,还开放了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和个人参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体育竞争,发现培养更多体育苗子。放手办体育,激发体育事业发展新活力。“政府要把不该管的坚决放给市场”,做到“放”到位、“管”到位、“服”到位。自国务院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来,体育总局对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梳理,实行目录化管理,共取消4项行政许可,清理了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全社会办体育,培育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2017年9月,体育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在浙江省温州市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将相关职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活力,打破体制、政策及区域壁垒,取得了积极成效,探索出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新模式。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部门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需要改革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着力纠偏,使改革举措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在公共体育场馆改革方面,鼓励各级公共体育场馆产权单位以委托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力量运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专业性,提高场馆利用效率。在国家队组建方面,通过战略合作、授权委托、竞争性招标等多种形式向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知名高校、俱乐部等分解任务,推进国家队办队模式多元化,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备战新机制。在体教融合方面,着力推动体育教育融合发展。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上中国女足以3比2的比分战胜韩国女足,第9次夺得亚洲杯冠军,时隔16年再次站在亚洲之巅。在这届女足国家队球员中,唐佳丽、张馨、赵丽娜、杨莉娜4名队员都来自上海市普陀区。普陀女足从小学到高中“一条龙”的训练模式,为她们铺就了成才之路。在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方面,姚明、申雪、王海滨、刘国梁等一大批专业人士当选协会主席,将训练备战等主要职责任务委托体育协会,开设独立账户,推动体育协会依法依章程独立开展工作。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田径协会、中国滑冰协会等多个单项体育协会实现了实体化改革。在足球改革方面,2015年以来,着力推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落地落实,不断推动足球改革向纵深发展。此外,持续推进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训练基地等领域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民健身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002_1.jpg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发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越来越多,健身路径智能“聪明”,群众赛事活动线上线下全面开花,科学健身指导来到群众身边,群众赛事活动、健身场地、科学指导等供给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两大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确立了“大健康”理念,提出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十年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们健康幸福生活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彰显。随着健康促进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功能凸显,“主动健康”理念开始得到社会认同,全民健身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健康促进战略规划、行动任务方案,成为地方各级政府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目前,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正在不断加强,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逐渐成形。各地积极探索“体卫融合”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形成了体育俱乐部、医院健康指导中心、社区体质监测中心、产学研合作等地方实践模式,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推动了健康关口前移。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断升级。十年来,我国群众体育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97.1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相比2013年底,体育场地数量增长134.3%,总面积增长超过7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超过65%。截至目前,共投入中央资金84亿元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体育场馆的便民、惠民性服务均得到显著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超过4.8万个,县级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不断提升;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7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92名;举办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各运动项目的群众赛事活动、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推动社区运动会广泛开展,每年组织举办新年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全民健身日”、九九重阳登高、“行走大运河”、大众冰雪季等系列全民健身主题活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日益丰富;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到67.5%,较2014年增长18.5个百分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较2014年增长3.3个百分点,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不断增强;编制《全民健身指南》等科学健身指导读物,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研制运动干预方法,征集、录制了一批线上科学健身指导视频,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群众体育健身文化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弘扬,推出了一批群众健身文化作品,宣传了健身健康优秀人物、生动故事和品牌项目,树立了基层健身榜样。

四、竞技体育砥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能力,有力带动群众体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国家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005.jpg

提升竞技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995次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127次,无数体育健儿用成绩谱写了时代最强音。仁川2014年亚运会,中国队连续第9次高居金牌榜首;里约2016年奥运会,中国队获得27金17银26铜,连续5次跻身金牌榜前三;雅加达2018年亚运会,中国队获得132金92银65铜共289枚奖牌,实现了第10次蝉联亚运会金牌奖牌榜首位,继续领跑亚洲;东京2020年奥运会,中国队获得38金32银19铜,连续6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3名,并在田径、游泳、跳水等14个项目上获得金牌,夺金项目数量创境外参赛新高,金牌点广度不断拓宽;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队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获得7个大项、15个分项、103个小项参赛资格,183名运动员共拿到201个参赛席位,实现了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目标。冰雪健儿在冬奥赛场敢打敢拼、超越自我,勇夺9金4银2铜共15枚奖牌,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北京冬奥会成为中国冰雪健儿追梦与圆梦的舞台。

展现精神风貌,提升民族凝聚力。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舞台、世界赛场上勇攀高峰、为国争光,以体育的力量凝聚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东京奥运会上,首次出国参赛的14岁小将全红婵上演“水花消失术”,五个动作三跳满分,以466.20分的奥运历史最高分,“跳”上奥运冠军领奖台;北京冬奥会上,四次出战冬奥会的徐梦桃在历经四次大手术、半月板切除70%的情况下,克服伤病,战胜挫折,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顺利完成难度系数高达4.293的动作,夺得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2015年8月北京田径世锦赛上,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成为首位闯入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运动员。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和决赛中两次打开10秒大关,在半决赛以9秒83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用自律保持状态,用执着创造历史,一次次超越自我,以中国速度创造了亚洲荣耀,有力提升了中国田径在世界体坛的地位和影响力。无数体育健儿在竞技体育赛场上奋勇拼搏,勇创佳绩,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

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的崭新形象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东京奥运会的泳池旁,中国运动员张雨霏主动上前拥抱身患白血病康复后重返泳池的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祝福她尽快恢复到巅峰水平,再次较量。羽毛球女双四分之一决赛,中国组合陈清晨/贾一凡逆转战胜日本组合福岛由纪/广田彩花,比赛结束后,陈清晨和贾一凡走到对手身边,主动与她们拥抱,表达对对手身受重伤后回到赛场坚持比赛的尊敬。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冰壶队员向美国对手赠送纪念品、谷爱凌安慰失误的对手、苏翊鸣恳请终止对裁判的批评等等,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不仅表现出高水平的运动技能,更以包容大度的风格、积极阳光的面貌、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风尚,向世界传递着新时代中国的良好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五、青少年体育生机勃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体教融合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样,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顶层谋划,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制度。2020年8月,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8个方面37条对体教融合发展提出规划和实施意见。针对一些体育培训行业不规范的问题,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体育培训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体育培训行业规范发展。新修订的体育法将“学校体育”章节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实现了青少年体育在立法上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加快形成了适应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水平、让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

003_1.jpg

搭建平台,服务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青少年赛事活动体系日益完善。U系列赛事、体校赛事、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赛事和俱乐部赛事更加丰富完备。2022年推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面向全体青少年,不设球员、球队参赛限制,是新时代推进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冬夏令营、亲子活动等得到广泛好评,组织“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利用体育中心、学校、体校、公园等各类场所,开展长流水、不断线、适合不同年龄段、贯穿全年的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打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后1公里。持续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状况抽测和健身科学普及推广等活动,启动实施青少年“健康包”工程。补充体育师资,实施“体教融合走基层”活动,组织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前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体育支教,组织奥运冠军进入校园,带动青少年“跑起来”。

深化改革,奠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坚实基础。十年来,基本形成了以体校为主体、学校体育为基础、社会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发挥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有力推动体校改革发展,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文化教育,持续提高选材和训练质量,促进体校学生全面发展。体校在训青少年运动员规模超过53万人,覆盖项目更加多元,为竞技体育辉煌成绩提供最坚实的后盾。此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势头迅猛,超过2000所的体校、超过10000所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数十万家社会体育俱乐部构筑成青少年体育三大阵地。

六、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产业规模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发展环境不断向好,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012.JPG

体育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十年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大幅跃升,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7372亿元,实现增加值10735亿元,与2012年相比,体育产业总规模涨幅达到187.34%,年均增长率为14.1%(未扣除价格因素);体育产业增加值涨幅达到242.32%,年均增长率为16.6%(未扣除价格因素),均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凸显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2012-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0%提升至1.06%,体育产业对GDP贡献度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制造、体育传媒等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2012-2020年,体育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从34.6%上升至68.7%。我国体育产业内部业态结构改善明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体育产业成为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就业的新力量。随着我国体育人口持续增长,体育消费拉动的效应不断放大,体育消费稳步提升。根据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1330.4元,比2014年的926元增长43.7%。2020年7月,体育总局面向全国征集了北京国家游泳中心等49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为各地加快培育体育服务综合体、打造体育消费新模式提供示范样板。2020年8月,体育总局确定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试点城市创新促消费举措。2020年40个试点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平均值达2153元,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5783亿元。同时,体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带动了社会就业,2015年体育产业吸纳就业363.3万人,2020年达到642万人,预计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将超过800万人。体育产业成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调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力量。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随着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催生出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文创、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多种新兴业态。截至目前,体育总局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推出了153条春节、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33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认定47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12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极大丰富了居民节假日体育健身和休闲旅游的选择。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全面应用,线上体育业务迅速增加,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运动装备、体育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正悄然兴起,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逆势增长,2020年增加值比2019年增幅高达18.99%。体育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崭新动能。

体育彩票成为体育强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彩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坚持责任为先、公益公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发展效益和质量。2012年至2021年,中国体育彩票累计发行19,221亿元,累计筹集公益金4853亿元。体育总局本级彩票公益金中,用于《全民健身计划》金额达180.31亿元、《奥运争光计划》69.38亿元。在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助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多地“15分钟健身圈”逐步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行政村。公益金的应用还超越体育范畴,在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及支持乡村振兴、教育助学、抗震救灾、红十字事业、养老公共服务、残疾人事业、法律援助、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文化事业、地方社会公益事业等民生领域也作出重要贡献。

七、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文化建设内容不断丰富、阵地不断扩大、精品不断涌现,中华体育精神得到极大弘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003_1.jpg

中华体育精神历久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一路走来,培育了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体育精神不断发扬光大。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先输后赢,上演惊天大逆转,奏响了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之歌。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第十次荣膺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习近平总书记赞美中国女排:“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体育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以运动项目文化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相关单位组建“中国乒乓球学院”“中国篮球协会篮球学院”“中国垒球学院”等项目学院,筹建“中国篮球名人堂”等体育荣誉体系,深入挖掘和整理运动项目文化内涵、项目历史、项目礼仪、项目荣耀,丰富全运会等综合性赛事和单项体育赛事的体育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体育多元功能的社会价值。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博物馆作为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建设成就斐然,不仅数量进一步增加,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体育文化专题展览及会展内容更趋丰富,凸显了时代精神。体育总局先后参与筹办、主办了“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体育强 中国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展”,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体育文化主题展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以《唯一的方向》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精品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大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扩大了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走进校园,青少年在练习太极拳、少林拳、螳螂拳等运动中,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以中华武术为代表的中国功夫、龙舟、围棋、象棋、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搭建起了多民族文化交流舞台,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在交流中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体意识,增进了民族大团结。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健身经验与健身理念,是反映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活的历史遗产”。十年来,我国从战略谋划、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体育非遗工作。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体育非遗工作和体育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成果。此外,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等也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保护和发展。

八、体育对外交往日趋活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体育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元首外交领航定向,彰显大国体育责任。体育具有直抵人心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元首外交”和“主场外交”的新场域,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通过体育助推国之交、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信、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了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赴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开创中国国家元首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先河。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观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谊赛,并向小球员们表示:“你们是中德足球事业发展的希望,也是中德两国友好合作事业的接班人。”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根廷同马球运动员交流互动并挥杆击球。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20余场外事活动,中国与俄罗斯、厄瓜多尔、阿根廷等国签署了多份联合声明,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合作不断加深。

深化体育人文交流,大国外交注入新活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年来,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示范带动下,体育领域人文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在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德、中日、中韩、中印、中印尼、中南非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均是重点合作领域。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金砖国家组织等重要的双边和多边机制中,体育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体育合作分委会已连续召开22次会议,为两国体育人文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坚实而稳定的机制和平台。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体育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包括中德足球合作成果展、青少年足球精英教练员培训班等。依托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体育成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柱。

开展国际体育援助,分享体育发展成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国在体育对外交往中积极拓展“朋友圈”,在与世界体育大国和强国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主动分享体育发展成果,国际体育援助成为国家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我国多次向老挝、缅甸、泰国、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多个国家援派青年志愿者,提供体育人才援助,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南太平洋等国家和地区修建或捐建体育馆和体育基础设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向国际体育组织分享防疫经验,捐赠抗疫物资,与国际体育界携手应对疫情挑战,夯实全球体育合作的基础。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繁荣之路和文明之路的进程中,通过援派教练赴海外执教和接待外国运动员来华训练,帮助外国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推动当地体育事业发展。

九、体育法治水平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法治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依法治体,在理念上不断进步革新,在制度上不断发展完善,为新时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体育法治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十年来,体育立法成果丰硕,推动修订完成《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推动《刑法》增设“妨碍兴奋剂管理罪”,时隔27年首次全面系统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出台多个有关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现行有效的体育法律规范包括1部体育法律,7部体育行政法规,31部体育部门规章,165件体育规范性文件,269件地方性体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为我国体育事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年来,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体育法治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牢固树立依法决策意识,着力推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依法治体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厘清体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边界,编制权责清单,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清理证明事项,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同时不断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的监管和服务。以体育赛事活动为例,目前除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少数特殊项目赛事活动外,包括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在内的全国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一律被取消。规范体育执法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地方体育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地方体育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认真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着力化解体育领域各类纠纷。

法治宣传成效明显。按照法治宣传教育第六、七、八个五年规划的部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各级体育部门领导干部和体育工作者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建立体育决策咨询项目成果库和体育行政执法案例库,将体育法治建设的研究成果供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工作者使用。通过广泛开展体育法学研究、体育法学交流、体育法治实践和体育法律服务活动,更好发挥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等研究组织的高端智库作用,体育法学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活动更加活跃,研究成果更加贴近实践需要,对外学术交往愈显活力,体育法学教育和体育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法学研究队伍,不断推进体育法学理论研究繁荣发展。

十、反兴奋剂斗争持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开展反兴奋剂斗争,不断完善反兴奋剂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综合治理体系,反兴奋剂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反兴奋剂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反兴奋剂条例》《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反兴奋剂规则》《兴奋剂违规责任追究办法》以及刑事法律法规在内的一套比较完善的反兴奋剂制度规范体系,全面规范了反兴奋剂工作的各方面,使反兴奋剂斗争有法可依。此外,体育总局先后于2019年、2020年发布《反兴奋剂工作发展规划(2018-2022)》《“反兴奋剂工程”建设方案》,围绕组织、预防、法规、查处、诚信、人才、外事、评估等方面,绘制出“拿干净金牌”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的蓝图。

010.JPG

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基本形成。2021年,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制定《国家队兴奋剂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指南》和《省级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建设指南》,指导建立“纵横交叉、上下联动”全覆盖的反兴奋剂组织体系。截至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已有30个成立了省级反兴奋剂机构,38个奥运项目管理单位全部建立了专门的反兴奋剂部门,基本实现了上至国家队、下到省级运动队直至体校层面,层层落实、层层负责,从注册、入队到训练、参赛等各环节全链条管理。作为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组织开发的中国反兴奋剂智慧管理平台于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工作共享和联防联控,反兴奋剂“天网”越织越密。

兴奋剂查处制度不断健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兴奋剂检查计划,检查数量逐年大幅度提高,从2015年的1万多例,到2019至2021年每年的2万多例。检查阳性率从2017年的0.8%到2021年的0.24%,呈逐年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数值。北京检测实验室于2019年11月获得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生物护照管理单位认可资质,自主研发的干血点器材“贝壳”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成功亮相,使中国成为首个在奥运会期间正式实施干血点检查和检测的国家。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创新开展独立观察员项目,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组织实施,对比赛期间反兴奋剂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监督。

维护国家利益作用不断彰显。反兴奋剂工作不仅关系体育竞赛公平,更关系国家形象和国家荣誉。中国作为《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国际公约》的缔约方,高度重视国内反兴奋剂工作,并积极参与国际反兴奋剂斗争。新修订的体育法新增“反兴奋剂”一章,明确国家根据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开展反兴奋剂国际合作,履行反兴奋剂国际义务。这些规定再次表明了我国在反兴奋剂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同时,提出“任何国家、地区或者组织在国际体育运动中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尊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表明我国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的坚定立场。

十一、非凡冬奥照亮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全面兑现在申奥过程中的每一项承诺,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申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决策并成功举办,兑现了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创造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冬奥之光照亮了世界舞台。

007.JPG

中国之治彰显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在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回望七年冬奥路,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关怀、一路引领,亲自谋划、亲自推动,5次深入实地考察,4次召开专题会听取工作汇报,足迹遍布3个冬奥赛区,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汇聚起了举国办冬奥的强大合力。七年间,我国很多冬奥项目实现从无到有,有的项目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新型举国体制在统筹协调组织、优化配置资源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非凡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优势。所有冬奥场馆全部提前完工,京张、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京津冀环保工作联防联治成效显著,备赛、参赛、观赛等赛事组织环节严密有序,城市建设和治理能力快速提升,志愿服务热情周到……面对复杂世情和世纪疫情带来的困难、挑战,“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彰显。如果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辉煌盛典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精彩非凡,则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自信和从容的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诗意流转、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的新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更是直言,北京冬残奥会“为未来冬残奥会树立了标杆”!

理念指引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绿色办奥,擦亮了美丽中国底色,以体育之美贡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的首个全球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冬奥会全过程践行《2020奥林匹克议程》精神,无论是所有场馆的绿色化改造,还是开幕式上以“微火”照亮世界,都传递出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体现了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风范与担当。共享办奥,点燃了发展的强力引擎,以体育之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始终秉持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的理念,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营造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增进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为落脚点,促进冬奥筹办和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放办奥,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以体育为媒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北京冬奥会不仅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助推器,也成为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相互理解、友谊、团结等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舞台。在北京冬奥效应下,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逐步形成。连续举办多届的北京国际冬博会成为推动中外体育交流、促进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廉洁办奥,打造了纯洁奥运样板,以体育之光映射政治文明建设。勤俭节约、杜绝腐败、提高效率、坚持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这是廉洁办奥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的办奥新模式的积极回应。北京冬奥会将节俭、廉洁、阳光的理念贯穿始终,为纯洁奥运树立了新标杆。

冬奥精神激发体育强国建设热情。北京冬奥精神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人才遗产,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我国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3.46亿,蓬勃开展的群众性冰雪运动已成为健康中国征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为体育强国建设再添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胸怀大局,把体育强国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勇于承担使命责任,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自信开放,增强体育“硬实力”和“软实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迎难而上,直面体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既有奋勇拼搏的勇气,也有克服困难的智慧,将改革进行到底。追求卓越,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敢于人先、勇攀高峰、精益求精,不断创造新的突破,书写新的历史。共创未来,汇聚更多力量,一起向未来,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真正做到强国有我,不负时代。

躬逢伟大时代,置身锦绣华夏,逐梦星辰大海。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和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