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竞体>正文

一块冰场 四代传承——“七台河模式”系列调研报道之一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4-01-08    作者:王静 田洁

微信截图_20240108085807.jpg

七台河,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曾因出产优质焦煤而被誉为“焦煤之都”。自杨扬、王濛、张杰、孙琳琳、范可新、刘秋宏等12位世界冠军先后从这里走出后,这座人口不足80万的边陲小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奥运冠军之城”,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市体育训练基地”,2022年6月,被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

提起中国短道速滑,离不开杨扬、王濛、范可新等名将,也绕不过七台河这座小城。当这些优秀冰雪健儿站上世界之巅时,他们会想起一位叫孟庆余的基层教练。已故功勋教练孟庆余被称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对七台河短道速滑的贡献不可替代。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历经孟庆余、赵小兵、张杰等一代又一代教练员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编织了冠军的摇篮,缔造了冠军之城。截至目前,我国获得的全部22枚冬奥金牌,七台河独揽7枚。这里培养的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成为中国冰雪项目走向世界的先锋,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冰雪后备人才输出地。

七台河短道速滑优势延续至今,离不开四代教练接续传承。孟庆余因公殉职后,他的精神被弟子们传承,成为七台河40多年滑冰事业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由他亲手选拔和培养起来的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接过他的秒表,延续着七台河滑冰事业。第二代教练员赵小兵、张杰身有伤病,每天依然坚持6小时上冰训练;第三代教练张长红、韩梅在低谷困难中不忘初心,坚守岗位;第四代教练张利增,是现在七台河短道速滑的主要领头人,在七台河短道速滑转折期发挥了关键作用。记者到达七台河冰上训练中心室内滑冰馆时,站在冰面上的张利增和几个助理教练正在带领体校重点班的学生训练。

张利增从11岁开始,就与短道速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9年在七台河第十五小学组建短道速滑队起步,到2013年担任业余体校教练,再到短暂离开后2015年重回七台河,张利增凭着一腔热血和钻研精神,在每个阶段都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小运动员,在市级和省级比赛中展露锋芒。没有冰场,一个人半夜起来浇冰;经费有限,就拉来女友做饭辅导作业。那时都还是孩子的两人要照顾20多个8、9岁孩子们的吃住训,困难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段,但是经历过后,我成长了。”张利增说。

微信截图_20240108085910.jpg

带出世界冠军是张利增的理想。2015年,七台河重振短道速滑,当初聘任他的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校长侯全广向时任体育局局长陈岩举荐了他,当时张利增已经身在上海。“很多地方包括上海都聘他,待遇不低。”侯全广是张利增的伯乐,多次在关键时刻给了他支持。当机会摆在面前,张利增选择了理想。虽然没编制、待遇低,他还是放弃了在上海已有起色的工作和生活,毅然重回七台河,就是想为七台河短道速滑的重振做点事。与他一起回来的妻子再次担任老师与“保姆”角色,照顾小运动员们,“我的成功少不了媳妇的全力支持。”

通过多年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七台河形成了“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青年队、省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型”选材输送模式。截至目前,七台河共创建了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教练员、特色校特聘教练员30人,在训运动员500余人,是全国、全省短道速滑青少年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市。在七台河创建的“省队市办”基地,目前驻训的黑龙江省青年队在训运动员30人,其中27名是七台河运动员。

“我11岁到16岁跟着孟庆余老师训练,长大了自己也做教练了,更深刻地理解了孟老师。孟老师的精神始终在激励我。他那种抛家舍业、忘我投入,始终如一、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什么时候松懈动摇了,我就会想到孟老师,提醒自己向他看齐。”张利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孟庆余是七台河短道速滑的一面旗帜,他的精神始终鼓舞着七台河短道人初心不渝,奋进前行,也吸引着更多的短道人齐聚七台河共谋事业发展。

2020年,借着七台河短道速滑人才引进的东风,在伊春市做了10年教练的姚忠华来到七台河。姚忠华是伊春市第一批短道速滑运动员,启蒙阶段在哈尔滨跟着孟庆余练过两年,那时就对七台河的教练水平和训练氛围印象深刻。“七台河短道速滑是全国基层训练的标杆,‘七台河模式’是任何地市没有的,起点高、体系完整。很想加入这个集体,发展自己的教练事业。”

26岁的于淼慧曾获得过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女子500米亚军,但严重的腰伤让她几次进出国家队。去年,七台河的人才引进政策让正受困于腰伤的她选择退役,回到家乡当一名基层教练。如今于淼慧已经在体校专业队当了两个月的助理教练,“我正在学习中,会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运动员滑出比我好的成绩。”

北京冬奥会前,张利增作为黑龙江省籍唯一的基层教练员,两次被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选调。在国家队,张利增不仅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还学到了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技术,“努力向上培养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短道后备人才,让更多的七台河运动员站在世界大赛的领奖台上”是他不懈的追求。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七台河持续输送高水平人才。目前在国家队的有范可新、宋嘉华、蔡申依、徐爱丽等4人,杨鑫淼入选即将于1月19日开幕的江原道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大名单,杨婧茹、张澜馨、李晶、孙枭将出征青少年短道速滑世界杯。

中国冬奥会首金获得者杨扬曾经表示,在运动场上的23年经历,教会自己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团结协作,如何拼搏奋斗。七台河之所以能够走出这么多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正是源自于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

微信截图_20240108092153.jpg

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夺金后感谢七台河养育了她。她说:“七台河人互相扶持、薪火传承,造就了实力强劲的中国短道速滑。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我们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

四代七台河短道人开拓创新,敢于争先,将七台河短道速滑带到一个新高度,成为中国冰雪军团的冰上尖刀。七台河短道人始终秉持并接续传承的,正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是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精神,是闪闪发光、永不褪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如今,七台河短道速滑的接力棒交到“张利增们”的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传承,“七台河模式”将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图片来源:新体育网、新华社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