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江苏:多措并举解决“去哪儿健身”的问题

来源:新体育网    时间:2018-04-20    作者:江苏省体育局

近年来,在体育总局的正确指导下,江苏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城乡一体、发展协调、质量提升,加快完善全民健身设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发展全民健身设施的主体责任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职责分工方案》,省、市、县三级政府全部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各设区市都以打造体育特色城市为目标,优先发展全民健身设施。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省政府与体育总局签署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协议,明确发展全民健身设施的目标和要求。省体育局、住建厅、发改委联合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省体育局出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公共体育服务指标体系》,指导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

三是加强督查推进。省政府每年把全民健身设施相关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项目,按季度督查。各地把全民健身设施重点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和民生实事,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破除固有藩篱,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开放融合发展

一是发展生态休闲体育设施。省住建厅、体育局出台意见,指导全省建成健身步道1万多公里。全省建成体育公园1300多个,其中有一定规模的近600个。“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建成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公园1000个,实现健身小公园城乡社区全覆盖。

二是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14个县级政府与省体育局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20个省体育健康特色小镇。

三是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以大中型体育设施为基础,坚持存量资源功能拓展和增量资源业态融合,在“十三五”期间打造40个体育服务综合体。目前,省体育局认定了首批14个体育服务综合体。

四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采取企业冠名、社会赞助、市场运作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了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参与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

三、围绕群众需求,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一是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后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苏北农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苏中苏北结合部农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乡镇多功能运动场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城乡一体和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江苏绝大多数乡镇都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基本都建有健身房、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台,乃至健身广场,一大批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也配有体育设施。

二是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2015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社区全部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近两年,采取线上线下互动、室内室外结合的模式,打造魔迅运动吧、推动全民健身进家庭,持续提升“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服务内涵。

三是推进体育设施“新四个一”工程。各设区市基本建成包含5000坐席体育馆、30000坐席体育场、游泳馆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各县(市、区)基本建有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3000坐席体育馆、游泳馆和3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

四是创造条件建设冰雪场馆。贯彻国家“三亿人上冰雪”和“北冰南展”计划,鼓励各地配置制冰制雪设施,引进仿冰仿雪技术,建设冰雪场馆。目前全省共有冰雪场馆27个,场地面积总计50多万平米。

四、硬件软件并重,提升全民健身设施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大型体育场馆开放水平。省政府发布《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类体育设施开放。省财政每年安排5500万专项预算,补贴100多个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省体育局每年在全省发放5000万体育消费券,激励群众到体育场馆健身。

二是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各地依托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了一批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各大型体育场馆积极引进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向群众提供网络场馆预订、智能赛事组织等服务。

三是建立室外健身器材的管理长效机制。各地结合实际,安排专项经费、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通过签订责任状、服务外包、智能化管理等形式,解决了室外健身器材管理维护难题。

下一步,江苏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重要精神,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江苏的积极贡献。

(在2018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经验交流发言)

0
0

细览button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