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体育文化系列谈——冰球:顽强拼搏 团队合作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1-02-25    作者:田洁

同其他冰雪项目比起来,冰球是新中国较早登上国际舞台的比赛项目,早在1956年,中国就首次派队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第11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冰球比赛。

冰球在校园中早有传承。据记载,1926年,燕京大学迁入燕园,未名湖即刻被设为冰场,每年都有固定的化妆舞会。1929年1月,燕京大学冰球队与美国学校冰球队还在未名湖展开了较量,比赛瞬间被定格在了胶片上。1930年,“北平五大学体育会”成立,其中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汇文中学、美国学校和辅仁大学参加的“北平五校联合冰球锦标赛”曾在东交民巷的法国兵营开幕。而清华大学的冰球运动早在1918年就已开展,用的就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描写的那片天然冰场。

从事新闻工作超过40年的邱祥林老人曾经是齐齐哈尔市冰球队的一员,亲历当年各军工厂冰球队利用休息时间练冰球、打比赛的胜景。退役后回到家乡《黑河日报》,开始拍摄新闻照片,从而实现了用胶片记录中国冰球的愿望。从1958年在黑河举办的“中苏冰球友谊赛”上,邱祥林第一次按动快门,用相机记录下了中苏两国的“蜜月期”;到2018年,在这条界河上时隔60年再度举办的“中俄冰球友谊赛”上,邱祥林祖孙三代再次用相机见证历史,邱祥林保存着为冰球拍摄的每一张照片的底片,至今已积攒了10万余张。

微信截图_20210225080327.png

↑资料图

“尽管从现代的眼光看,当年的拍摄缺乏技巧,但是那些都是历史。”邱祥林认为,照片不仅有它的新闻性、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历史的见证,史料的佐证。“历史是需要有人来整合的,否则就会被淹没在时光的长河之中而渐渐被人们遗忘。作为冰球人,用影像记录、收藏、整合、编辑中国冰球,我责无旁贷!” 邱祥林老人用精选的珍贵的中国冰球历史影像,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冰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发展历程。

1981年是我国体育健儿厚积薄发的一年,中国男子冰球队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上力克西欧诸强获得亚军,成功晋级B组。比赛之前的《北京晚报》上有这样两条消息,一是公交车增设了“白石桥”一站,方便观众到首都体育馆观看比赛;二是中央电视台将对中国队比赛进行现场转播。能够容纳1.8万人的首都体育馆每逢中国队的比赛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两毛钱到白石桥看中国队比赛”成为当时北京市民见面时最时髦的问候语。当时的中国冰球队以平均1.74米的身高对抗平均身高1.8米的对手,平均体重相差10公斤之多,在身体素质、个人技术、合理冲撞和临场经验等方面全面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中国队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晋级成功。《人民日报》曾刊发评论员文章《学习中国冰球队的拼搏精神》,“冰球”一时间点燃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热情和民族激情。

这在中国体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幕,不仅让现场的观众感动,纷纷走上街头自发庆祝,也深深印刻在场上运动员的记忆中。王大军就是这支球队中的一员。

“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啊,一个麻袋把护具装了,一个麻袋装上行李,把俩麻袋一捆,捆完了大家互相帮忙递到火车上。到了之后住地铺,先去一两个老师把草都准备好了,自己带的褥子往上一铺。一个队就租一个学校教室,早晨五点钟爬起来就上冰场去了,因为太阳出来就化了。怎么形成的顽强风格?不就这么来的吗!”谈起当年的训练条件,王大军说。

几代人对冰球运动的奉献和探索,为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所带动起的冰雪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积累。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热潮,冰球运动在祖国大地广泛开展起来,崇尚“顽强拼搏”“团队合作”的冰球文化也已深入人心。除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三省传统冰球地域外,北京也正在打造“冰球”这张城市新名片,随着“北冰南展东扩西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文化渗透,原先没有冰球运动的城市西部和南部城市也正在成为冰球的新兴力量。

作为常年生活在亚热带气候里的深圳人,对冰上运动是相对陌生的。从2017年开始,随着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落户龙岗,冰球开始迅速走进深圳人的生活。一面抓国家队运动员训练与输送,一面抓青少年培训,深圳立志建立自己的“冰球联赛”,冰球文化正在南国落地生根。

图片来源:新华社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