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透过收藏看北京冰上运动发展历程(上)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1-11-25    作者:李祥

日前,北京冬奥测试赛的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在首都体育馆落幕。《中国体育报》报道了三名参与此次赛事工作的国际滑联官员的故事,他们都参加了28年前同样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速滑世锦赛。

国际滑联赛事经理意大利人赫恩霍夫1993年曾来到首体参加世锦赛,拿到一枚男子5000米接力银牌。28年后,他依然记得首体万人呐喊的场景,并表示首都体育馆有一种独特、美妙的气氛,“首都体育馆的外观虽然没有变,但是里面已经焕然一新,重返首体我非常开心。”

之所以要专门摘引这篇报道,是因为在笔者看来,这段文字某种程度上正是三十年来北京冰上运动发展的剪影,而首都体育馆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这不由又让笔者想起自己收藏的藏品中那些与北京相关的藏品——2015年为助力北京申办冬奥会我个人藏品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宣传单、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的纪念封、北京筹办冬运会的书刊,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的《冬季体育锻炼标准》书籍证章、北京冰上运动会奖牌、民国时期报道北京冰上体育活动的老报纸、老照片、清代的老冰刀等等。这一份份藏品,也堪称记录了北京作为中国冰上运动之都的发展历程。

微信截图_20211125084540.jpg

冰上表演会首开先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滑冰运动是受十九世纪末“西学东渐”影响,先后在京津冀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继而又同中国传统的溜冰活动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滑冰运动。1935年举行的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表演会算是中国首次举行的冰上运动会,也是北平第一次正式举办冰上项目的综合赛会,而所有比赛都是“因陋就简”地在当时中南海公园的南海冰场上举行的。而原本就定于1935年在北平举行的华北运动会也正是因为欠缺一座大型公共体育那次冰上表演会的主场地设置在南海湖面的东部,也就是利用原来的天然冰场略微装点修饰后,“摇身一变”成了这届赛会的比赛场地。场地四周划成跑道,外边用芦席围起来以示区分。场地隔断都如此简陋,看台更是不会有的,观众们都只能采取站立式,在湖的南岸观看比赛。场地中央偏西是花样滑冰场,偏东则是冰球场,场地的西南角原来的更衣室则改成了临时的运动员休息室。

1月25日下午,尽管天公不作美,寒风呼啸,但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表演会终于在中南海公园开幕。约有千人前来观看,入门券4角一张。比赛项目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个人)和冰球。北平代表队在速滑和花滑两项中大获全胜,远远超出其他代表队。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北平女选手孙苓和孙岑,相貌相同,服装、发式和身高都相同,是本届赛事唯一一对双胞胎姐妹。而孙仁实和许宝玲则是北平慕贞女子中学同班同学,其所著服装、鞋袜都相同,不是孪生却胜似一对姐妹。女子花滑冠军萧淑芳出身世家,师从国画大师徐悲鸿,日后也成为著名画家,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六幅反映北京滑冰活动的画作,成为一时佳话。参与此次赛会筹办和组织的体育界人士也可谓精英毕至,清华大学体育家马约翰担任筹委会主席,短跑名将、“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担任速度滑冰的计时裁判,而后来代表中国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篮球协会首任会长的篮球名宿董守义担任花样滑冰裁判组成员。

大会结束后,筹委会主席马约翰发表感想:“冰运之表演,在我国尚系首举,故参加之单位及运动员均不为多。然能有此良好成绩,亦属可贵。”

(作者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助理、体育文化委员会主席)

图片来源:新华社

微信截图_20211101171207.jpg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