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有了花滑、速滑、冰壶和冰球四个冰上项目开展,但想办一些大型冰雪活动确实存在不顺畅的地方,也希望一些通道能早日打通。”北京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刘忠毅在冰球校长论坛上分享他所遇到的困境。
5月8日,信合杯国际青少年冰球公开赛发布会暨2018冰球校长论坛在北京新浪总部大厦举行,在冰球校长论坛的圆桌会议上,来自北京几所冰球特色学校的校长们交流分享了学校在开展青少年冰球运动中的困难、经验与收获。
图片来源:冰雪壹号
随着北京申冬奥成功,迎奥运氛围的营造,冰雪运动进校园行动迅速开展,去年6月北京市第一批冰雪特色学校授牌,共有52所学校获此如荣,而实际上曾开展或接触过冰球项目的学校全北京为300家左右。具有冰雪运动项目学校的数量上去了,问题也逐渐涌现。首当其中的便是冰球青少年上升渠道的问题。在过去,高校也并未设立冰球校队,以冰球为体育特长的升学路径并不畅通,致使许多青少年在15、16岁时不得不因为课业压力放弃冰球,导致了青少年并未在此体育项目上得到更多“回报”,也导致了我国冰球人才的断档。“利用现如今冰雪项目的发展机遇,让孩子将兴趣转化为职业不失为一种做法。”北京第二十中校长鲁爱茹给出了她经验。北京申冬奥成功后,冰雪运动在我国持续升温,冰球“国少队”的建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冰球队的设立,正在一步步拓宽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的发展路径。同时,海外求学和进入国际学校也不失为发展方向。北京首钢冰球队的宋安东、陈梓蒙等人就是通过海外留学延续的冰球道路,当年这条支持孩子继续打球的无奈之举,现在已成为冰球青少年上升路径的选择之一。鲁爱茹介绍,“去年我们有一个孩子在加拿大比赛时被当地俱乐部看中并开始试训,这实际上就把孩子的爱好和职业发展相匹配上了。”
图片来源:冰雪壹号
冰球是一项重资产投入的运动,学校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多方掣肘。“虽然现在青少年冰球联赛多,但我们学生实际上能参加只有中小学生冰球联赛和交际联谊比赛,比赛还是不够。”刘忠毅说,“而且现在冰场还是少,能给孩子提供的机会还是少。”冰场少、比赛少的问题单单靠学校无法解决,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融合,尤其是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北京,有责任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促进冰雪运动发展。
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需要群体体育的发展作为支撑,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又与群众体育息息相关,学校则又是青少年体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环。2018冰球校长论坛的举办为青少年校园冰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将更合适的方法、更优秀的经验又带回到学校体育教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