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秋天举行的广州交易会上,中国生产的黑龙牌冰刀将挪威生产的冰刀砍出了一个豁口,一举名声大振,惊艳世界。20世纪60年代,黑龙冰刀代表了中国冰鞋的最高水准,曾出口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全球,它也曾是中国冰雪界民族品牌的骄傲,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黑龙冰刀在“洋品牌”的夹击之下,逐步从辉煌跌入了低谷,一度停产。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催生了中国冰雪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唤醒了许多像黑龙冰刀这样的民族体育品牌从冬眠中复苏,重新迎来勃勃生机。
可以说,黑龙冰刀的往世和今生,正是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历程的缩影和写照。
志存高远 前景可期
“我们刚刚出口韩国3000副冰刀。”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单志宏说。2019年8月底,黑龙冰刀又传来好消息。从停产到复工,从复工到成长,这段凤凰涅槃的民族品牌复兴史形象地描摹出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奋进步伐,也折射出中国冰雪人不畏困难、敢打敢拼、实干钻研的精神世界。
2019年,福建省出台《关于抢抓机遇发展冰雪运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要经5年努力力争实现冰雪产值达企业总产值15%以上,年产值超50亿元。冰雪经济日益成为“白色”经济增长点。
地处北纬30度以下的福建在地缘上并不具备冰雪优势,但作为制造业大省,福建布局体育产业已有多年。在此《措施》中,福建省提出要创新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支持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与冰雪场地等单位联合开发冰雪装备。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冰雪运动器材装备、防护用具、设施设备等冰雪用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企业进军冰雪装备制造领域。
越来越多的省市将冰雪作为新增长点,老牌冰雪大省吉林也在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吉林省冰雪旅游总收入要到2000亿元,初步建成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使冰雪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2018-2019年雪季以来,吉林省接待冰雪游客突破2590万人次,增长15.1%;旅游收入超过440亿元,增长18.9%。“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并不会满足于此,和同纬度的其他粉雪基地相比,我们的滑雪场滑雪人次尚未突破百万,打造寒地经济带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张瑞林表示。
作为2022年冬奥会承办地之一的张家口市也在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提出到2020年冰雪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其中冰雪装备主营业收入20亿元,冰雪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含场馆四季运营),占全市GDP总额达7.9%。“目前张家口已有张家口高新区和张家口宣化区两个冰雪装备园区,力争到2025年,打造国家冰雪装备产业基地,形成若干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产业规模大的冰雪装备企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河北张家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白建海介绍。
位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的冬奥核心配套设施崇礼太子城小镇项目,整体规划、核心优势及未来目标在2019年10月首次对外公布。这项总投资额达到200亿元的小镇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结构封顶,预计将在今年9月底开始试营业。
冬奥期间,崇礼太子城小镇将实现冬奥会核心区配套保障功能,而在冬奥结束后,小镇立足于打造国际化四季小镇的理念,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的“达沃斯”“惠斯勒”。
冰雪产业正在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抓手,然而据《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绝大部分滑雪场仍集中在以黑龙江、山东、河北为首的北方省份,北方省份滑雪场约占全国滑雪场的85%,中国南方的雪地市场依旧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除此之外,中国目前的雪场依旧是以旅游体验型雪场和城郊学习型雪场为主,适合高水平滑雪者的专业级雪场还十分有限。实际上,据业内人士分析,雪地市场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支撑冰场雪场基础建设的机械制造方面,近几年,我国制冷设备行业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增长期,国产制冷产品在制造技术、成本控制、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优势。目前,国内人工冰场的制冷设备,大部分使用的均为国产设备。如广州亚运会NBA演艺中心滑冰场、上海东方体育综合馆滑冰场、北京首都体育馆滑冰场、北京世纪星冰上运动中心,使用的冰场制冷设备均为国内企业产品。但制冷设备中的关键部分,如压缩机、冷媒泵、控制器则多依靠进口。
据京张冬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杜巍介绍,北京冬奥会场馆设施大部分还是依靠国外品牌,国内品牌从思想认识到产品质量到宣传研发都应该有大幅度提升,目标瞄准国际最高标准,在研发上应该具有更强的超前意识,让更多的国产冰雪品牌走向国际舞台。
新一轮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中国的冰雪产业正在路上。
蹒跚起步 卓尔不凡
1951年,伴随着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国营黑龙江五金厂宣告成立。3年后,由于国家冰上运动的发展需求,工厂决定试制冰刀。几位工程师以苏联速滑冰刀为样品进行试制,当年10月冰刀试制成功,以“黑龙”命名。
黑龙冰刀投产后,始终伴随着中国冰上运动健儿的成长。新中国第一个刷新速滑世界纪录的女选手薛瑞红、第一个冬奥会冠军大杨扬、中国短道史上的第一个“三冠王”王濛、索契冬奥会冠军张虹等几代滑冰名将都曾使用过黑龙冰刀。彼时的“黑龙”,傲视国内冰雪产业其他品牌,一骑绝尘。1998年黑龙集团在上海交易所成功上市,并将繁盛持续到新千年初。
除了黑龙冰刀,率先萌芽的冰雪产业还有冰雪装备中的防寒衣物。中国自古是丝纺织、棉纺织大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纺织业40年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40多倍,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是1978年的127.4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地位难以撼动。在2002年的日本长野冬奥会,1976年以8台缝纫机起家的波司登羽绒服赞助了中国体育代表团;2004年,波司登冠名赞助了短道速滑世界杯赛;2006年是波司登的巅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羽绒服产自波司登。在同一年举办的都灵冬奥会上,韩晓鹏穿着波司登自主研制的兼具科技与中国特色的滑雪服,获得了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金牌。
中国的纺织品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端科技创新型转变。2018年,在一项民间进行的国内外著名防寒品牌品质的比拼中,与享誉全球的防寒服品牌加拿大“鹅”相比,曾经远征南北极、登顶过珠峰的波司登在各项测试中都不逊色,并且以超高的性价比成为专业选手和户外运动达人的御寒首选。
冬奥机遇 浴火重生
黑龙冰刀历经计划经济时期的兴盛,也遭遇到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阵痛,甚至在2012年停产。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时代热潮,推动着我国冰雪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也为像黑龙冰刀这样的老品牌重焕生机带来了机遇,黑龙集团经过收购重组,再次扬帆。2015年4月,黑龙品牌恢复生产,当年就生产冰刀鞋46个品种6万双,产值1172万元。同时,黑龙还丰富了产品线,几乎涵盖冰雪运动所有的运动装备及护具。目前,公司正在与波兰、奥地利、荷兰等企业洽谈,争取引入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生产各类滑雪板和研发造雪机。
冬奥机遇不止唤醒了黑龙,更催生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冰雪产业。近几年新建和在建的滑雪场数量几乎翻倍,以冰雪运动为载体的冰雪赛事也成为企业营销的优选载体,冰雪运动培训热度日增,以往小而分散的冰雪经济逐步形成产业链条,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在即将举办冬奥会的河北崇礼,冰雪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家口市视察时提出了“要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在张家口落地生根”“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的重要指导思想。结合“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张家口市规划建设了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宣化冰雪产业园两个发展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冰雪装备、设备知名企业,推动张家口市冰雪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宣化冰雪产业园自建成以来,不断传出好消息,河北钢铁宣工公司的压雪机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宏达冶金设备制造公司自主研发的造雪机支架等系列产品也已经畅销国内外滑雪场。
《2018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在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我国总滑雪人次再创新高,达到空前的2113万人次,同比2017年的1847万人次足足增长了14.4%。雪地运动参与者的不断增加为雪地运动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18年底,我国雪场新增39家,总数达742家,增幅5.55%。其中149家配有架空索道,同比增长2.76%。配套设施方面,架空索道数量达到250条,造雪机数量达到7410台,压雪车共有541辆,皆创我国新高。目前我国滑雪场数量已经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
在《白皮书》所披露的多项数据中,室内滑雪的相关数据增长尤为迅猛。当叶乔波在新世纪初首先建立起乔波室内滑雪场时,滑雪在中国还是带有“时尚”“贵族”“冷门”标签的运动,2015年国内的室内滑雪场仅有7家。而随着冰雪运动的热潮,通过宣传和推广,以及明星效应带来的关注和投入,冰雪运动越来越亲民和接地气。依托融创、乔波乃至启迪等资本的注入以及气膜技术的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国内的室内滑雪场已经增至26家,较2017年增长23.81%。旱地雪场面积增加2.92万平方米,增幅23.7%。滑雪模拟器的数量更是直接翻倍,一年内新增76台,超过了2017年全国共有的69台,增幅达110%。
此外,冰雪运动赛事也成为大牌资本抢夺的焦点,花滑、短道速滑等传统冰雪赛事引来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在2017年底发布的“2018中国最具赞助价值体育赛事TOP100榜单”中,花滑“中国杯”进入前50的行列,而在2019年,花滑“中国杯”排名挤入前十。
冰雪运动成绩的提升带动了冰雪培训市场的发展。国内大大小小的冰场雪场上,培训机构遍地生花。冰雪明星的培训班显然是这个市场皇冠上的明珠。庞清/佟健以花样滑冰培训为切入点,成立了佟健冰上中心,在培训领域大刀阔斧。二人作为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瞄准了冰上竞技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面对这个市场,佟健的分析十分独到,他认为国家队的培养已经有赵宏博、陈露等前辈珠玉在前,而在市场化的培养上,他这一代运动员应该闯出一番天地,留下一些真正宝贵的经验。在他这里培训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专业化的教练组配置、国际水平的运动员培训和比赛、针对性的训练课程调整,通过国际化布局,佟健冰上中心正在走出一条国际化道路。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