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正文

体育扶贫工程推进情况经验交流发言摘编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12-29    作者:素问

发挥行业优势 精准出招发力

努力探索“双带四精准”特色体育扶贫路径

河北省体育局

河北省体育局聚焦张家口、承德、保定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县,充分发挥体育综合带动效应,积极实施“赛事活动、体育产业、体育设施、科学健身、体育彩票、体育文化”六项体育扶贫行动,努力探索河北“双带四精准”特色体育扶贫路径。

双带,即以体育产业基地带村、以体育赛事带户,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动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实施体育产业基地带村扶贫行动,就是聚焦山区特色体育、旅游及休闲产业资源优势,坚持“体育综合体+体育赛事+旅游+康养+其他产业”理念,在重大体育项目建设布局上,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以重大体育项目建设为当地酒店、餐饮、运输、土特产品销售等相关业态注入新活力。通过体育项目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工程车辆租赁等多种方式,有效带动周边贫困区域农村整体脱贫。比如为更好备战北京冬奥会、补齐我国跳台滑雪训练短板而兴建的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经认真比选,项目选址定在了位于太行山深度贫困区域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保定市涞源县。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周边贫困村日均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日均用车30台,累计为百姓增收1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大大提升了跳台滑雪基地周边雪场的知名度。同样,把大道滑冰馆建在承德塞罕坝这个燕山深度贫困地区,既符合备战冬奥会的需要,也给这个地区安置了一台“发动机”。实施体育赛事带户扶贫行动,就是发挥体育赛事在吸引人流、聚拢人气、提升知名度、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既把每年的常规赛事向贫困地区倾斜,又为贫困县量身订制品牌赛事。2019年,河北省体育局将三分之一以上的青少年赛事安排在10个深度贫困县举办,累计达到120余项,提供赛事岗位3000多个,受益贫困户近3000户,户均增收近千元。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分别为10个深度贫困县量身打造了阜平山地越野、尚义中国汽车漂移锦标赛、沽源美丽乡村马拉松等大型品牌赛事, 让贫困地区植被丰茂的“天然氧吧”和秀丽景色展现在世人面前,增加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同时,通过“体育+旅游”、景点推介、土特产品展销、冠军带货等一系列可操作、可持续的扶贫措施,有效带动赛区贫困户脱贫增收。

3.jpg

四精准,即结合体育特点,实施“体育设施强体、体育文化扶志、体育公益岗就业、体育孝老基金补贴”四项精准扶贫举措,推动体育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体育设施强体,就是聚焦预防因病致贫,重点支持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仅2019年就安排专项资金5300万元,扶持建设社区健身中心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6个、贫困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78个,全省所有的6828个贫困村均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深受贫困群众的喜爱,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体育文化扶志,就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开展健身培训,让冠军走到群众身边,让冠军带着大家运动。去年送体育活动到贫困村100多次,为10个深度贫困村3000余名村民送去了品种多样、简单易学的健身器材,以及抖空竹、戏曲广场舞等健身培训服务。体育公益岗就业,就是在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培训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村里体育活动组织、体育场地设施维护和安排在村里各方面体育赛事服务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全民健身和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比如保定市涞源县每村从贫困户中选配了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月给予劳务补贴300元,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让脱贫的百姓动了起来,让村子里充满了运动活力。体育孝老基金补贴,就是通过在赛事活动中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爱心捐赠、提取产品销售收益等形式,设立“体育孝老基金”,根据子女支付给老人的生活费,按照比例资助贫困老人,让老年人得到子女赡养费用和基金补贴两笔收入,有效推动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精准脱贫。

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体育+”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在强志提气、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育产业、科学健身方面创新探索“体育+扶贫”新路径。

狠抓强志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斗志和信心。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全区每年制作发放学习宣传新思想以及脱贫攻坚政策、成就和弘扬体育精神等内容的手册。举办“奋斗杯”万村农民篮球赛、农民运动会、体育节和民族体育活动等,激发了农村群众积极向上、超越自我、向贫困宣战的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关注扶贫。围绕扶贫主题,全区每年举办重大群众赛事活动上千场次,为脱贫攻坚凝心聚气。

1.jpg

狠抓设施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贫困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5379个贫困村都建有篮球场、健身路径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体育设施全覆盖,50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都有就近方便使用的体育设施。实现县县有全民健身中心、乡乡有灯光球场、村村有健身设施。“十三五”时期整合资源、多方投入超80亿元,111个县(市、区)、1250个乡镇(街道)、14282个行政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3平方米,极大缓解了“群众去哪儿健身”的矛盾。

狠抓赛事扶贫,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活动聚人气、引人流、带动消费的综合作用。在贫困县、乡、村组织系列赛事活动。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下赛事活动上万场次,250多项自治区级以上大赛大部分也直接放在贫困地区举办或线路途经贫困地区。通过传统节日和民族体育活动带旺乡村旅游。连续五年举办“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赛事活动,仅2019年市、县、乡、村四级组织龙舟、花炮、抛绣球、板鞋等项目赛事活动6000多场(次),吸引国内外游客近200万人次参与。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引进和创办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和“奔跑吧·广西”生态马拉松系列赛等国际顶级和广西特色赛事,促进旅游、餐饮、交通等消费。

狠抓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以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培育建设13个体育旅游示范市、示范县,打造“绿色生态运动就在广西”品牌。开展2020年“百星百媒千红千村万店万品”广西运动健康消费大行动。从9月开始持续到12月31日,设置体育+云购、+云游、+云赛事、+云订场馆、+直播带货、+体彩体验、+健身指导、+培训、+康养、+美食等十大“体育+”板块活动,组织国内100位以上体育明星、100家以上主流媒体、1000名以上网红为1000个以上贫困村、10000个以上商家的上万件扶贫产品及各类商品进行公益代言和直播带货。目前已组织103名体育明星等为1013个贫困村代言和直播带货,销售约4.56亿元。建设体育综合体项目。以贫困地区为主,已累计打造63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141个自治区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综合体以及山地户外、汽车房车、航空运动营地等,每年吸引游客超1.2亿人次。开展体育招商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建立广西体育产业项目库,1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已入库112个。仅2019年以来签约16个体育产业项目,总投资超787亿元。发挥体彩助力。安排8000多个困难家庭参与运营4000多家体彩销售网点。

狠抓健身扶贫,提高贫困群众健康素养。在全国率先以省(区)政府下文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已建立起500多人的“体医结合”复合型医生队伍,推广运动处方。全区138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平均每年为25万人进行体测。系统推进体医融合工作。强化科学健身宣传。加强体育志愿服务。主动把体育工作纳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连续五年举办广西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万村活动,每年都组织上万名体育志愿者赴乡村推广八段锦、太极拳和球类项目等,累计组织赛事活动5000多场次、服务群众超2000万人次。

六大扶贫项目深化体育扶贫

贵州省体育局

今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宣布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近三年来,省本级共投入资金3.54亿开展体育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赛事扶贫,助力农民增收。依托贵州良好的山地、生态、气候资源,通过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系列赛、“山地英雄会”丛林越野挑战赛、“凉都马拉松”“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举办“全景贵州”“翱翔贵州”“探秘贵州”等系列户外IP赛事活动,以赛事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三年来,投入赛事奖补资金1.2亿元,支持县、市、区开展各类户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500余场,近3000万人次参与,赛事活动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和增收渠道。

开展设施扶贫,服务农民健身。三年来,投入资金1.5亿元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了全省1327个乡镇和14942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与此同时,积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五个体系”建设,近两百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形成了800多个集中安置点,投入6000万元,分三年遴选并完成了164个安置点的配套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2.jpg

开展体旅扶贫,活跃乡村经济。全省建成健身步道、骑行道、登山道7000公里,建成100个生态体育公园,100个房车露营基地,100条精品体旅线路,户外运动俱乐部和体育旅游机构迅速发展,通过体育加旅游衍生出的新产品、新业态,将大量城市居民引向山区,开展越野徒步、路跑骑行、登山探洞、户外拓展等活动,活跃了乡村的经济。

开展体彩扶贫,关注社会公益。三年来,投入体彩公益金2360万元,开展“关爱残疾人、体彩在行动”活动,支持300个残疾人网点建设,为200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旭日助学”活动,为本省9所大专院校1300名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开展“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活动,向贫困地区65所农村中小学捐赠体育器材设施,惠及学生2万余人;组织高水平公益篮球赛事走进贫困县,将门票收入全部捐赠用于脱贫攻坚工作。

开展健身扶贫,助推黔货出山。充分发挥贵州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先后举办了“重走长征路”“云跑贵州”“线上马拉松”等36场线上赛事活动,参赛人数近30万。联动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区,开展“打赢歼灭战、同步奔小康”全民健身线上公益徒步活动,50天报名参赛人数16万,将用步数换来的奖金870万元捐赠给贫困地区用于支持体育事业发展。

开展企业扶贫,促进稳岗就业。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省内外企业用工都不同程度减少,农民外出务工难成为一个难题,没有就业岗位就没有稳定收入,贫困人口返贫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全省体育系统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动员各类体育企业为农民工就近解决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省体育企业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82000余个,其中四分之一解决农民工就业,一些制造业和体育旅游业,农民工占比更大,比如锦屏县亚狮龙羽毛球产业园的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能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业1000余人,独山县润扬运动器材有限公司解决农村人口就业340人。企业扶贫为农村人口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

山西省体育局

山西省体育局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的优势,推动体育工作和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体育+扶贫”的新模式。

山西省体育局积极开展扶贫行动,主要包括鼓励资助贫困县组织体育赛事;组织体育运动队伍进乡村进行竞技表演;为贫困乡村投资建设体育设施;与贫困乡村共建体彩爱心小学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资助贫困大学生就学;选拔、招收贫困户子弟到省优秀运动队试训和体育职业学院就学等。

开展体育赛事扶贫工作。山西积极发挥体育赛事功能,注重在贫困地区安排赛事活动,打造赛事品牌,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比如在国定贫困县偏关打造黄河老牛湾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系列赛,在总局定点扶贫的代县和繁峙打造中国·代县·雁门关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寻找美丽中国·繁峙定向越野赛、奥跑中国活动等;在省体育局对口帮扶的大宁县举办国际越野跑挑战赛;在二青会举办期间,中国式摔跤项目落户代县,并以此为契机促成代县摔跤协会成立;借用二青会宣传平台,在太原市主要街道重要窗口利用LED屏幕投放大宁县脱贫展示片,助力该县脱贫攻坚。

实施体育设施扶贫活动。从201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山西省总投资4000余万元为全省1593个移民新村配备体育健身器材设施,实现了移民新村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

4.jpg

开展体彩特色扶贫行动。山西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将大宁县太德乡中心小学设立为体彩爱心小学,连续多年帮助学校进行校园基本建设,每年向学校捐助教学、生活和体育活动的设施设备,每年资助太德小学烤火费30000元,对太德乡籍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

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为来自1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100名青少年学生举办武术冬令营;在临汾市大宁县举办青少年体育航空模型、热气球冬令营;会同山西省文明办组织开展了“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体育志愿服务工作,在全省国家级贫困县中招募培训80名武术项目志愿者,为8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体育志愿服务;共开展不少于10次武术技能教学,组织100名贫困县学生参加不少于4天的农村未成年人体育营活动;定期选派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到对口扶贫乡村指导开展体育活动和传播体育锻炼知识技能。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山西省体育局采取个人和单位自购、联系有关单位采购、组织农副产品推介展销和利用网络销售等方式,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从2018年至今,已帮助对口帮扶大宁县太德乡销售农副产品200余万元。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调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意义重大。山西省体育局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包户扶贫。工作组经常逐户走访,了解贫困户收入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并提出解决之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体育是教育人、塑造人的最好手段,促进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是转变村风和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最直接切入点,也最为群众欢迎。所以要坚持“立志、立教、立业”相结合,按照“赛事聚人气,教育扶民智,政策促发展,项目惠民利”的工作理念,继续推动开展体育特色扶贫。

不仅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于不同的贫困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而且千方百计拓宽扶贫领域,创新扶贫模式,跳出体育干扶贫,以加强农村党建为引领,以帮助制定脱贫发展规划为核心,全面实施“体育扶贫工程”,按照“体育+”的理念,促进融合发展,重点做好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扶贫项目开发、特色产业创新、农民文化教育、乡村体育旅游、人民群众健身、农村科技服务、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项基础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因地制宜,确定农村发展的重点项目,拓宽农民致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彰显体育的价值和作为

浙江省体育局

浙江省体育扶贫“六大行动”有力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底,浙江对口支援的13个国定贫困县(区)已经全部脱贫摘帽。

浙江省深化推进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加大攻坚力度。2020年,全省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9.593亿元,比2019年增加16.1%,县均投入财政援助资金数为5499万元。全省向对口帮扶地区捐款赠物共计16.24亿元,比2019年增加77.5%。目前,2020年度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指标已全部超额完成。

浙江省体育局着力推进东西部体育交流合作。与西藏那曲市、新疆阿克苏市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还与西藏联合培养冬季项目运动员,助力北京冬奥会备战。积极开展冠军扶贫行动,2018年7月,2020年10月,先后两次组织奥运冠军吕林、周苏红、孟关良、朱启南、江钰源,世界冠军王琳、潘飞鸿等走进新疆阿克苏市、青海柴达木校园,开展“石榴籽·中国梦”主题交流活动。

积极融入大局,实施“六大行动”,让体育助力26个县(市、区)高质量发展。

5.jpg

实施赛事帮扶行动,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十四五”期间,努力打造5-7个赛事之城,30%的县(市、区)建成赛事集聚县,推动26个加快发展县(市、区)办赛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0年间,共支持26个加快发展县(市、区)举办省级赛事50场次,扶持资金923.4万元,吸引近3万人参与,带动当地经济3000余万元。实施品牌赛事培育计划。《2019年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共入库65个项目,各赛事项目共计参与人数近2万人,直接带动当地消费超2000万元。

实施体育产业帮扶行动,助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2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20个。着力推进体育小镇建设。全省现有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19个。着力推进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推进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等新兴时尚体育项目发展。着力推进体旅融合发展。在景区中植入更多的体育元素。

实施体育设施帮扶行动,助力百姓健康。2018-2020年,加大对26个加快发展县(市、区)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共建成1575个体育设施项目(包括百姓健身房、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等),建设资金达到1.48亿元。

实施“送体育下乡”行动,助力乡村振兴。2017年以来,共实地走访省内加快发展县(市、区)大小社区、村落113个,送出各类体育器材千余件。突出“体育冠军送下乡”的理念,与当地群众开展互动交流。以“送下去、请上来”的方式,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公益培训新路子。

实施体育企业帮扶行动,助力转型升级。着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自2014年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共有812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带动社会各界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约227.1亿元,资金投入产出比约为1比41。

实施体彩帮扶行动,助力地方体育发展。在26个加快发展县(市、区)共布设体彩实体店1449个(含体彩兼营店),吸纳从业人员2200余人。落实专项资金帮扶。据统计,2018年以来,浙江体彩通过星级评定等渠道建设管理类政策给予扶持补助1505万、疫情防控类扶持补助333万、疫情代销费补助470万元,合计扶持补助资金达到2308万元。组织赛事活动帮扶。2018年以来,浙江省体彩中心开展送舞下乡文体惠民活动、绿道毅行活动、中国体育彩票浙江文化礼堂村运会等。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