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青训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把握好13至16岁这个关键年龄段,也就是中学阶段。
这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专家邓世俊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抛出的观点。
多年前,笔者就曾和邓世俊就此事进行过沟通,作为蒿俊闵、邓卓翔等多名武汉籍优秀球员的启蒙教练,邓世俊反复强调,无论是从足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是中国足球的青训实践看,13岁都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13岁时如果能接受专业、高水平的训练,就有希望更进一步,为将来成为职业球员做准备;一旦错过13岁,也就是13岁之后还只是接受半业余的足球训练,从事职业足球的几率就很小了。
这也可以从国内大部分中超球队的U系列球队年龄设置得到印证:目前大多数球队的最小年龄段梯队都是U13,虽然也有以山东鲁能、河北华夏幸福等为代表的拥有U9、U10年龄段的队伍,但这些队伍、球员大都采用和小学合作的模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集中训练。
200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启动,迄今已经十余年,在小学阶段,参与足球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面向近2000万名在校生开展的“校园足球体系”已经搭建完成。但在普及之外,中国足球想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借助校园足球夯实的基层力量,为“普及”提供更多助力,势必要做好普及与提高间的“衔接”阶段,而中学,恰恰与这一阶段重合。
就目前我国校园足球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意愿很强,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俱乐部、教练下沉到了小学执教,加之小学阶段学生们学习的大都是足球基础、入门的内容,整体掌握难度不大,因此近些年我国足球普及水平大有改善,学生身体素质、足球技能掌握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从中学阶段开始,球员们就要从更多的个人练习转向团队练习,接触更多11人制足球的技战术理念、踢法,这些内容远非小学阶段的5人制、7人制足球可比,加之初中开展校园足球的队伍远比小学少,孩子又面临考学的压力,高水平师资明显不足,因而造成了我国校园足球阶段小学和初中的断层,并直接导致13岁能够进入专业序列的足球苗子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还是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对于足球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教育部门更多考虑的是通过足球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使其成为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体育部门则希望挖掘培养出更多有天赋、有潜力的年轻球员。从初衷上看,两家都没有错误,只是在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完善融合,从而达到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的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教育、体育部门已经意识到了13岁对于足球运动员培养的关键作用,从而将中学阶段作为足球发展重心,加强了对当地中学阶段校园足球场地、师资等方面的投入,一些职业足球俱乐部也已经拿出专项资金对于中学阶段的校园足球给予重点支持。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是从浅层向深层迈进,过去10年,校园足球已经为中国足球青训搭建了相对牢靠的基础根基,未来10年,“打好13岁攻坚战”就将成为校园足球、中国青训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