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13年,参与过不少“走基层”采访活动,但没有哪次像这次“决战脱贫攻坚一线行”一样特殊。
按照计划,本报报道组春节过后正月十六就将踏上前往国家体育总局定点扶贫县繁峙县、代县的采访旅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采访无限期延后。作为常年跟踪报道体育扶贫的记者,我最担心的还是代县能否按计划2020年年初完成脱贫摘帽的任务。毕竟在繁峙县已经成功脱贫的前提下,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的时代背景下,代县的脱贫成果不但肩负着体育人的期待,更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全国人民的期待。
2月27日,好消息传来:代县正式获批摘帽退出贫困县。繁峙县、代县均进入了脱贫后的巩固提升新发展阶段。而我们的“走基层”采访,也终于于6月4日成行。
在一周的采访过程中,我和同事见证了繁峙县、代县两地群众体育氛围的浓厚,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悄然萌生;走到了两县最边远的乡镇、村庄,感受到了体育扶贫的影响和力量;甚至感受了体育记者绝少了解的农业、畜牧业、建筑业知识……当我将一篇篇“决战脱贫攻坚一线行”稿件上传到社交媒体的时候,不少朋友、同行都会问:你这是转成民生记者了?
民生记者也好,体育记者也罢,记录的都是体育人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所做、所思、所想。他们中有的人20多年来三次参与一线扶贫工作,哪怕家中有事,也绝少回到北京,而是扎根村里,和村民吃一锅饭,喝一瓢水;他们中有的人利用节假日走遍了县城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工厂,甚至每一个超市,用脚步丈量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期盼;他们中有的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设计出了有体育特色的规划方案。体育,在这里绝不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选择,而是实实在在融入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浪潮,“突出体育扶贫、扶出体育特色”也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定点扶贫工作践行到底的誓言。
更加让我感动的,是乡亲们无数次重复的“感谢”。对于记者来说,重复的言语并不是好的新闻题材,但这一句句重复的“感谢”,一次次加重的“感谢”,道出了他们对国家体育总局定点扶贫工作的由衷认可。我记得三祝村党支部书记帅计虎在国家体育总局资助水井前,手握水管热情洋溢的笑容;我记得农发村党支部书记郝常喜在吊袋木耳大棚中中气十足的言语;我记得神似武磊的代县五中足球队长白鑫轲对于学校新球场期待的眼神;我记得一个个记录了名字以及更多没有记录名字的繁峙县人、代县人早已满溢而出的体育底色。
体育的意义价值绝不仅限于运动员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也能施展“十八般武艺”,用骨子里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敢于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引领、功能支撑和助力作用。
这样的体育,怎能让人不爱?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