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正文

体育研究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概述(2015-2018年)(下)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09-15    作者:季浩

011_1.jpg

↑资料图片

(八)体育用品制造业稳步推进

整体上看,体育用品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较为平稳,2015—2017年,产出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9.6%和9.0%,2018年体育制造业产出较上年略下降2.3%,但占比仍达到体育产业总产出的近一半份额(49.7%),同时增加值增长了4.1%,显示出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中国体育产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见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看,相较于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具备更高的抗风险能力。疫情期间,受新“居家令”“禁足令”影响,全球各级赛事(包括奥运会)、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主要体育服务业几乎全面关停,损失严重。但一些体育制造企业却迎来一波需求高潮。从国内看,京东大数据显示,仅春节期间,平台上跳绳成交额同比增长56%,哑铃同比增长60%,拉力器同比增长109%,划船器同比增长134%,瑜伽垫同比增长150%。拼多多发布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瑜伽垫销量是去年同期的3.5倍,拉力器、臂力棒、握力器等健身器材销量也增加了一倍。从国际上看,据环球网报道,2020年3月,西班牙市场跑步机销售额环比增长1159%,拉力带增长500%,综合健身器材增长421%;在意大利,拉力带销售额环比增长615%,运动衫和运动内衣分别增长293%和286%;法国将在全国约150个地区建造或改造自行车道,鼓励国民改变工作出行方式,引发休闲自行车、滑板车等用品供不应求。N.P.D集团数据显示,3月,全美自行车和维修服务销量同比几乎翻了一倍,健身自行车销量增长66%,休闲自行车增长了121%,电动自行车增长85%。而作为全球重要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将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九)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得益于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步伐正在快速迈进,体育场地的投资、建设主体不断多元化,场地建设模式不断丰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产出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高达60.9%和62%(见下图)。

009.jpg

010.jpg

三、当前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从前述历年产业核算数据看,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机遇期,多种业态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亮眼发展数据的背后,体育产业还面临一些堵点、卡点以及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

(一)推动产业发展合力不足,部分产业政策落地难,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体育产业的发展除涉及体育赛事、全民健身、体育场馆等体育部门较为熟悉的领域外,更涉及财政、土地、金融、教育、治安、统计、传媒、城市管理等众多经济社会领域,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动,而一些政策法规与体育产业发展现实需要还不相适应,一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协调难度大、周期长、落地难等问题。如对体育企业水、电、气使用的优惠政策长期难以落实;学校体育场所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呼声持续多年,但实际开放推进较为缓慢;大型赛事安保成本居高不下还未能有效解决等状况持续存在,产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产业政策利好的持续释放,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不利于形成体育产业“双循环”新格局。

(二)体育产业基础数据、基础研究不足

由于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产业数据基础和研究较为薄弱,尽管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相关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等宏观核算数据,但相较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数据需求,还稍显不足。在体育消费、产业动态监测、运动项目产业、综合拉动效应等方面的数据欠缺,成为体育产业定量研究的制约瓶颈,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市场主体了解产业现状、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查找存在问题、检查评价政策效果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数据需求。

(三)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状况依然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体育领域人才多集中在专业运动训练比赛、赛事组织、群众体育推广等专业技术领域,即便如此,在滑雪、冰球、网球、蹦床等新兴大众健身项目不断兴起的背景下,各类专业技术教练人员供给也存在较大缺口,而面向市场、社会的各类产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运营、跨界研究等专业化人才则更为匮乏。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加快,产业管理和市场需求的急速增长,使得原本就较为短缺的各类体育产业人才愈发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体育产业管理、运营、推广等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难度,难以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体育消费需求。

(四)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足

从“四经普”调查数据和实践看,我国各级各类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未能充分在推动运动普及、产业发展、满足公众体育消费等方面发挥出社会化组织应有的功能和活力。其所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吸纳就业人员数、产业规模和贡献均处于较低水平。与我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总体需求还不匹配,各类体育协会多是围绕政府性项目开展工作,主动服务社会不够充分,独立性较差、体制机制较为僵化、活力普遍不足。

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全力推动现有政策落地、加快研制更具针对性产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体育产业促进政策,这些政策多为宏观指导性的政策,与市场主体期待的可落地、可实施、见实效的微观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各级体育部门主动作为、持续推动部门间协同,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推动,使现有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同时由于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产业涉及领域较多,应充分调动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主体,加强体育细分领域的政策研究,推动在财政、金融、土地、法律、环境等领域制定更多细化、更具针对性、突破性政策,精准施策,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体育产业大数据建设和产业基础研究

当今世界正进入大数据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必定离不开产业大数据的支撑和推动。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数据的生产、收集、整理、分析,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建立全国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打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企业的数据资源通道,整合产业数据资源,打通产业数据孤岛,合力推动体育产业科学量化发展。

充分利用相关产业数据,加强产业基础研究,掌握产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制约瓶颈,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管理策略,正确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加强国际间产业数据和产业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助力。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以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技术指导、体育传媒、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人才供给;建立完善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加强在职体育产业管理干部职业培训,丰富、改善其知识结构、拓展视野,提高工作专业化水平;设立政府专项培训计划,扩大面向社会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市场人员专业化水平;推动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打造综合性复合型产业人才队伍;鼓励产业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产业发展经验,积极借助“一带一路”等平台,促进体育产业项目、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以推动体育协会实体化为契机,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要充分借助当前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等体育改革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实体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协会等社会组织活力,做大做实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为推动我国社会改革、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竞技水平、普及运动项目、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创造良好体制机制环境。(季浩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报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