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是体育比赛中执行规则、维持秩序、保证公正的人,但由于比赛双方的对立性,处于中立方的裁判也难免被双方球队和球迷牵扯进来,如何理解裁判的职责和意义,在争议频发的赛场上变得越发重要。7月19日,在苏州参加2018年FIBA裁判员提高班的FIBA讲师Kostantinos Rigas和裁判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专业达成权威,权威需要尊重
每当赛场上有争议甚至冲突发生时,总有部分观众将冲突原因归结于场上执裁的裁判,“黑哨”“人情哨”等字眼也随之成为场上场下热议的话题,关于裁判的专业性也在争议中受到了质疑。
来自国际篮联的资深裁判Kostantinos Rigas认为,一名专业的裁判首先是要清楚现代篮球的规则,之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改善执裁的弱点,此外,裁判还需要对球队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同时建立在对规则和球队的把握上才能称之为一名专业的裁判。在现任中国篮协裁委会主任、监评组负责人马立军看来,裁判工作是一门“技术活”,这门“技术活”的培养也必须以“专业”作为基准点。
从目前来看,国际、国内裁判的专业性主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和现场执裁来提升。根据中国篮协竞赛部部长肖红安的介绍,目前中国篮协执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裁判的培训,以2018年为例,中国篮协提前进行了国家级裁判员培训,截至到目前国家级裁判员的考核批准了190人,创下了历史新高,从而保证了全国各地无论规模大小的篮球赛都能有专业的裁判执裁。
因此,从培训和考核的周期来看,国内的裁判在专业水平上有一定的保证,并且专业水平也在随着培训学习的增多不断提高。有了专业的保证,裁判在场上的执裁也相应带有权威性,而这种权威应该在受到尊重。
一场精彩的比赛需要相互理解
尽管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正式篮球赛都配备了专业的裁判执裁,但对裁判执裁不满的声音依旧时有出现,在中国篮协裁委会考核组组长温克明看来,形成裁判与球迷的微妙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的不理解。
温克明认为,在比赛中,裁判所处的位置是离比赛最近的,因此裁判应该是最能够清楚看到比赛情况的人,但由于角度等方面的问题,裁判在判罚中依旧会存在漏判甚至错判的情况,因此裁判在临场上的只能尽量将漏判、错判等问题减少到最低。然而,由于篮球运动的较强的对抗性,场上漏判、错判的情况无法实现完全避免,球迷、教练对比赛的认知和对裁判的理解在一场比赛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马立军看来,裁判在临场出现漏判、错判的部分原因是基于对比赛流畅性和欣赏性的把握。马立军认为,有时候球员、教练员会在比赛中对裁判的判罚提出质疑,由于球员和教练员的质疑,在这种气氛下球迷,尤其是主场球迷会爆发对裁判判罚的不满,由于球迷的倾向性,球迷与裁判直接的关系始终难以达到完全的“和睦”。对于球迷的不满,马立军认为这是普遍现象,裁判希望通过球迷对比赛的监督,甚至不满更好地激励裁判朝着更为专业、高标准的方向提升,同时也希望球迷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鼓励场上的对抗,理解裁判的判罚。
为了更好,改革一直在路上
虽然目前国内的篮球裁判水平与世界水平仍然存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了让比赛更加公正、精彩,篮球裁判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据肖红安介绍,目前中国篮协始终坚持“专业人办专业事”。自裁委会成立后,先是在在确定行业标准上下足了功夫,制定了包括裁判员、专项技术在内的管理方法,裁判员、技术代表、比赛监督、裁判导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都得到了逐步完善。
根据制定好的管理办法和标准,裁委会大量组织了相关培训。肖红安说,目前裁委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新规则研讨会、裁判员培训班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推出的西部裁判员培训班中采用了裁判员与教练员同时进行培训的形式,目的是为了裁判员和教练员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融合,而同样在今年推出的西藏培训班则带有“精准扶贫”的特殊色彩。根据中国篮协裁委会的计划,裁判培训班将在下一步覆盖到没有国家级裁判的省份,从而保障高水平裁判员能在全国布局。
此外,中国篮协裁委会目前正在将过去碎片化的管理制度进行统筹,建立裁判员大数据库。在大数据库里,裁判员将各自拥有不同的档案和等级,在逐步建立的国家队比赛、职业联赛、青年联赛、基层比赛的全方位体系中给裁判更大、更好的空间和通道,从而使裁判员能够有一个更为公平的培训平台和晋升平台,吸引更多裁判投入到篮球事业的推广和发展当中。
当我们谈论裁判时,或许我们应该摒除固有的偏见,以更为专业和宽容的态度来认识裁判这一角色,而当我们谈论裁判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为了让比赛更加精彩,作为赛事执法者和管理者的裁判也在努力让工作做到更好。
(文中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