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举行的北京马拉松比赛赛道上,奔跑的人流如涌动的潮水,人们跑出了新时代幸福的节奏和风采。
像以往一样,北体师生近600人分布在全程进行赛事裁判、医疗志愿服务等工作,为比赛顺利举行保驾护航,再次成为赛事的一道靓丽风景。
担任本次赛会主管工作的国际级裁判、北体中国田径运动学院副院长李铁录介绍说:“‘北马’自1981年开始举办,30多年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马’,是我国最规范、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是国际田联的金牌赛事。‘北马’38年,我校师生陪伴了38个年头。今天正在长安街进行的‘北马’,报名人数达111793人,首次突破11万人大关。我们学校近600名师生如约而至、与‘北马’为伴,参与其中,他们主要工作是赛事主管、先导车引导、水站服务等工作。”
“北马”(北京马拉松),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比赛,于1981年鸣枪起跑,曾经只属于专业运动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起来的国人对体育的认识及参与的热情已经远非昔比,如今的“北马”,已经不再是专业顶尖选手的专利,而是成为了人们踊跃参与、追求卓越、追求健康、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追求幸福的平台,参赛人数也逐年剧增,“北马”成为了首都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状况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
“多年来,北京体育大学一直担任北京马拉松赛志愿服务团队。今年医疗志愿者人数比去年增加124人。志愿者们通过自主报名、学院推荐、培训考核,最终获得志愿服务机会。每位志愿者都认真对待,他们经过前期培训演练,今天早晨5点20开始集合出发,按时到达自己的岗位,专注赛道上的每一位运动员,做好服务工作的每个细节。服务北马赛事是我们开展实践育人、提升和提高学生素养、专业技能的一项内容,多年来已经形成传统,成为了北体人的一份公共记忆,也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公认。”校团委书记陈中说。
北体与“北马”相伴38年
北体人经历了与“北马”38年厮守相伴。从1981年第一届北京马拉松开始,作为主要服务该赛事的北京体育大学就承担了竞赛组织及竞赛志愿服务等工作,到2018年的北京马拉松,历年的北京马拉松,作为主力军的北体人从未缺席过。38年来,累计师生执裁北京马拉松人数达3千余人次、竞赛志愿者1万余人次。北体人是名副其实的北马赛事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助力者、见证者。
他们以专业高效的执裁、丰富的大型体育赛事服务经验、准确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和应对及时的急救、赛后运动康复等综合实力赢得了广泛的高度评价。
裁判代表
1981-1991 主裁判 张思温、袁作生等
1991-2001 主裁判 袁作生、李老民等
2001-2011 竞赛主管 李老民、李铁录、姚国强等
2011-2018 技术官员、竞赛主管 李铁录、闫俊涛、姚国强等
志愿者队伍 参赛队伍
1981-2018 赛事服务志愿者 参赛人员
1977-2017级部分学生 学校教师干部职工
新时代,“北马”任重而道远,北体人将一如既往与之并肩前行,为北京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满足首都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推进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北马加油!北体加油!中国加油!
图片来源: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