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 宁丽)随着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逐渐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时值8月8日“全民健身日”十周年之际,新体育网记者独家专访了首都体育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相如,请他从政策发展脉络、全民健身现状和政策作用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深度解读全民健身政策。
二十余载政策一脉相承,适应时代还需要“升级换代”
自1995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余载。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首次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随后相继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为全民健身开启了全方位、多层面的保驾护航模式。在李相如看来,这一系列政策的走势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一脉相承方式并不是指全民健身精神和思想的机械复制,而是全民健身的内涵和精神在传承中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
作为二十几年来全民健身系列政策实施的见证者、践行者和受益者,李相如认为,全民健身系列政策的推出和十年前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使全民健身内涵得到丰富的同时也收获了井喷式的发展。李相如说,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初期,需要政府、政策对老百姓进行动员,而如今,全民健身更多是以主动参与的形式表现出来,全民健身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全民健身政策走进老百姓生活是与经济发展、时代进步密不可分的,二十多年来,政策的演变从侧面反应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健身的需求在变化和发展,同时全民健身的政策也需要在时代变化中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老百姓的步伐,进行“升级换代”。
面临发展挑战,政策制定也要“未雨绸缪”
李相如认为,政策的出台往往是滞后于实际状况的,全民健身系列政策也面临这个问题。李相如说,目前智能化的健身路径、智能化的体育设施、智能体育公园等智慧体育,体育小镇都还没有完善的政策配套,而这些新兴体育形式发展速度又极为迅猛,因此,在推动新兴体育形式发展的同时,相关政策也应该及时跟上。
据阿里大数据联合CBNData在2016年公布的《线上运动消费报告》,从2012年至2016年,国内跑步装备线上消费人数翻了将近4倍,尽管这只是近几年国内体育发展的一个侧面,但这种直线式的增长模式直观地反映了全民健身发展速度之快。面对全民健身热度高速增长,李相如认为,与其紧追发展步伐,不如提前“未雨绸缪”。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是政策规划“未雨绸缪”的代表。在李相如看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国家针对全民健身提出的一项具有高屋建瓴意义的政策,尽管实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一项非常艰巨且持久的任务,但若能够实现其目标,也就意味着中国体育发展、人民健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从政策到实际,全民健身闪光“奥林匹克”内涵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全民健身总是被贴上“业余”“轻松”的标签,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全民健身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奥林匹克”内涵。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响亮口号就已经提出,而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和助力,更多的 体现了全民对体育的关注、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也是全民对奥林匹克在行动上的支持。
据李相如介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周期,北京市的体育人口从41%上升到了49%,“人人都动起来”的健身热潮不但呼应了北京奥运会,更体现了全民健身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体现了“运动城市”对奥林匹克盛会的强大支持。
全民健身在推动奥运会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同时,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也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全民健身的风尚,激励了更多老百姓投入到全民健身中,运动项目依托奥运会的春风在老百姓中迅速普及,相对应的配套政策也在全民参与、全民运动的热潮中逐渐完善。
可以说,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全民健身的发展路径,更是反映了全民健身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而全民健身也是奥林匹克文化在竞技场下的直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