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整体防护 保障健身安全
随着多地疫情防控应急级别的降低,各地体育场馆也在逐渐有序开放,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们的健身场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各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要做好哪些复工准备呢?日前,国家体育总局职鉴指导中心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实际情况编制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复工复产防护指南》,对此做出了详细解答。
资料图
对于健身场馆的防控安全,《防护指南》主讲人、北京急救中心培训导师田力表示,各类健身场馆要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责任,坚持科学精准防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满足安全运营要求,行业协会也要发挥作用。同时,要建立科学、规范、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落实专人负责各项责任,确保防控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参照各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三级应急响应期间体育健身场所开放防控指引》执行。
田力强调:“场馆开放前一定要满足相应的疫情防控条件,配备足够的防护物资,包括口罩、眼罩、一次性免洗消毒凝胶、酒精棉片、酒精喷剂、消毒湿纸巾、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对场所及设备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并开展自查。同时,场馆环境管理也不能大意,营业前后应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要保证集中空调系统运转正常,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做好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洁消毒工作。对卫生间、淋浴室要增加清洁和消毒次数,对使用率高的环境物品要重点消毒,及时更换。”
同时,田力表示:“室内体育健身场所应按照基本防控措施的要求,实行提前预约、分流限流、错峰健身,控制同一时间内场馆人数,游泳、滑冰、轮滑项目人均运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其他室内运动项目人均运动面积不小于4平方米,最多人数按照50%限流开放。对于室外体育健身场所,要加强场地巡查和人流动态监控,发现有健身人员密集的情况,及时劝导疏散,避免人员聚集,同时积极做好防控宣传引导,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播放健康提示,引导大家自觉遵守防控规定、科学健身。在室内外场馆进行培训、健身辅导等集体活动时,在保证人员不聚集,确保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建议按照不超过平时培训人数的75%组织开展。”
对于健身爱好者的防控注意事项,田力提醒:“场馆要实行健身人员电话、网络预约制,所有进场健身人员应实名登记,扫码确认,实行‘绿码’准入制,进场前体温检测,确保体温在37.3摄氏度以下,拒绝接受扫码、体温检测或体温异常者,要谢绝入场。运动爱好者要注意个人防护,无论室内外,使用完公共健身器械后要勤洗手,也可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剂或消毒纸巾,洗手前不要用手接触面部,不与他人共用水瓶、毛巾等个人物品。”
田力特别强调:“运动爱好者在消毒通风良好、严格健康监测、保持社交距离的室内运动或空旷的室外锻炼时,可以不戴口罩,但运动休息间歇时要避免扎堆聊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遇有人多场景时,应佩戴口罩。同时要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因为疫情期间很多健身爱好者没有规律性运动,突然做高强度锻炼可能导致心脏耗氧量增加,呼吸急促,甚至猝死的发生,因此大家要注意健身安全,避免熬夜、疲劳过度、饮酒后剧烈运动的情况出现。”
此外,对于社体指导员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田力说:“首先要加强个人防护,工作人员上岗前须洗手,工作服每日清洗更换,进行健身辅导需要有身体接触时可佩带一次性手套或及时洗手。场馆要建立员工体温检测等健康监测制度,实行‘绿码’上岗制,实行员工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对员工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熟悉体温异常者的处理流程。有发热、干咳、气促、呼吸道症狀的人员组织立即停止健身运动,如出现发热,应呼叫120转送发热门诊就医。一旦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停止一切健身活动,封闭场馆,配合疾控部门隔离密切接触者。科学运动,安心健身。”
避开人群不聚集 线上线下齐教学
“八段锦,健身十二法,气功大舞,杨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三十二式太极拳,陈氏十八式,太极功夫扇,三十二剑,四十二剑,武当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杖……”家住天津西青区精武镇的刘英萍,今年68岁,是一名社体指导员,这些都是她和伙伴们每天的晨练清单。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刘英萍所在的健身站点已经恢复户外健身一个多月了。“现在每天早晨六点半,我都会组织大家到精武花园去晨练,然后根据大家的状态和户外天气情况选择每天要练习的内容。”刘英萍说。
资料图
刘英萍告诉记者,他们的晨练是在室外进行,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公用器材,都是自己带自己的,相对一些室内运动还是要安全一些,但同样不能放松。“因为一起练习的人都是我们精武镇的,大家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日常活动范围也比较有限,相对而言会安全很多。不过在每天练习之前,我们还是会先测体温,就像很多健身场所一样,毕竟现在体温是一个比较直接且明显的衡量标准。”同时,刘英萍觉得避开人群也很重要,“太极拳本身也是一项需要在安静环境中练习的项目,每天早上六点半我们开始练习,那时候公园里人还不多,每个人相互之间也能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大概练习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等七点半到八点公园人开始多的时候,我们也结束回家了。”
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站点的“小伙伴们”连以往热衷的练后“群聊”也取消了。“以前每天锻炼完之后,大家边收拾边聊天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特别是我们队伍的整体年纪比较大,大多都退休了,因此早上晨练之后也不着急上班,喜欢聚在一起聊聊天。现在虽然形势逐渐转好,但还是在疫情期间,我们也一直叮嘱大家要尽量控制,所以大家练完之后都赶紧回家,不再聚在一起聊很长时间的天了。”
最近,当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刚刚给她们发了气功大舞的教学视频和音乐,刘英萍也很快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她说:“我们先是跟着视频学习,大家差不多都学会一两节的时候,我们晨练才会练,一边学一边练,武术教练也会一节节地教我们,她的动作是分解的,所以我们会更容易理解,动作也做的更到位。为了减少聚集,我们之前是通过微信和网络的方式给大家讲课,最近是每周二和周四到线下来面对面教,其余的时间在网上进行授课。”
刘英萍所在的队伍近几年参加了不少比赛,她自豪地说:“2019年参加了西青区武术大赛,我们是团体的第一名。2020年疫情期间还参加了首届天津市公园网络健身大会气功比赛,夺得气功三等奖。只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组织的活动,我们都会积极参加。因为疫情还没完全结束,所以我们参加比赛人数都控制在四五个人,希望减少和避免聚集。我觉得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参与活动的过程比较重要,大家也都很喜欢。近期我们还会参加一些比赛,但都是小规模参赛,保证大家的安全。”
制定防护措施 宣传防疫常识
每人之间保持2米的安全距离;将原来1小时30分钟的集体运动时间,缩短至1小时;出门健身之前,各自在家先自测一下体温。对于家住山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李荣丽来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每天带领老姐妹们一起跳起欢乐的健身操舞,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也是愉悦身心的途径。
资料图
李荣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已经多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是她和老姐妹们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大家再次相聚在一起健身,她觉得非常开心。不过,李荣丽也坦言,为了能更好更安全地参与健身活动,大家在集体健身前,也进行了商议,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比如像缩短运动时间、自测体温等,都是大家共同商议的结果。就我来说,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十分必要。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更能保证其他健身者的健康。”
李荣丽说:“其实,对于这些疫情防控措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是特别习惯。就拿安全距离来说,开始的时候,大家跳着跳着就容易越离越近,于是我们就会互相提醒,注意保持好距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现在大家每次健身前都会非常自觉地将位置间隔好。”
除此之外,李荣丽在恢复户外健身后,每当看到大家有一些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做法时,也会及时提醒。她说:“疫情发生前,大家在锻炼结束后,总习惯聚在一起聊天。但是现在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每次锻炼结束后,都会要求大家尽快回家,不要聚在一起聊天。同时,也会提醒大家回到家后一定要认真洗手,以保证健康。”
相对于李荣丽来说,家住浙江的王萍在每次组织大家健身时,除了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还会及时向大家宣传防疫常识。她说:“作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我们不仅要指导大家科学健身,面对疫情还要向大家宣传防疫知识。疫情期间,大家都选择了居家健身,那时候我每天除了会在微信群中上传一些健身操舞的指导视频,还会把防控疫情的做法、注意事项等知识与大家进行分享。现在,大家走出家门,恢复户外健身了,但为大家进行防疫宣传的做法,依旧保持了下来。我希望能尽己所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为保证大家科学健身、安全健身尽一份力。”
此外,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王萍还将大家原来跳舞的场地进行了调整。她说:“原来我们会在社区中的活动室内进行训练,现在为了做好防控,我们决定暂时从室内移至室外,在户外的环境中进行锻炼,不仅空气流通,而且更有利于疫情防控。同时,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消毒液以及体温表,每天健身之前我们会先测量一下大家的体温,没有问题方可进行锻炼。虽然,这些都是看似平常的工作,但却是保证大家健康的重要方式。”
关注防控动态 做好个人防护
清晨六点,河南驻马店老年体育协会办公场所前的广场上已经陆续有人前来练习柔力球。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后,那些久居家中的人们更愿意在户外健身,驻马店老年体协前的这块场地,成了柔力球健身站点,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锻炼的人接连不断。
资料图
娄艳平是这个站点的负责人,也一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人们可以走出家门运动以后,她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到健身站点指导锻炼,安排创编套路培训等。娄艳平表示,作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职责就在于传播健身理念,指导健身锻炼,特殊时期更加不能放松。“这时候大家比平时更需要健康,无论身体还是心理。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我们都有意识地在进行安全宣传。”
娄艳平告诉记者,自己跟健身站点的其他老师会时刻关注疫情防控新闻动态,根据国家和市里的指示安排工作。“在不能摘口罩的时候,我们要求凡是到站点健身的人都要戴口罩,不聚集不交谈。我们会不断提醒强化大家的安全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因为只有个人重视起来,大环境才会安全。可以摘口罩后,我们也要求来站点健身的人都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像柔力球项目本身就需要人与人之间隔开一定距离才能进行,这点大家都很自觉。还有我们现在锻炼都是在室外空旷通风的地方进行。如果有发热感冒、身体不舒服的现象,我们都是不允许来站点锻炼的。”
来健身站点锻炼的人大都是中老年人,安全一直是娄艳平在做指导时非常注意的问题。娄艳平说:“中老人锻炼的积极性非常高,但个体差异很大,有些有基础,更多的是没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锻炼的时候有充足耐心。锻炼热身、中间休息、运动强度,甚至天气环境都要考虑。像现在这么热,还需要大家运动时更注意个人感受,舒服适宜为主,不要强来。”
通过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是特殊时期娄艳平和站点老师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为了让更多人通过柔力球锻炼受益,他们创编了柔力球健身套路、柔力球自选套路等适合不同人群锻炼的项目。娄艳平说:“创编工作在疫情期间就开始了,那会儿全民居家,许多老年人憋在家里很烦闷,对身体不好,驻马店市老体协就号召大家创编适合普通人居家练习的套路项目。我们创编的柔力球健身套路非常适合初学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方便人们居家练习。我想,只要疫情不结束,这种在线学习的方式兴许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从自身做起 营造健康有序氛围
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的很多全民健身场所,经常能看到张雪岩、张雪芬两姐妹的身影,她们不但是健身路上的“姐妹花”,也拥有同样光荣的身份——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梅河口的健身爱好者都认识姐妹俩,一提起“教跳舞的张家姐妹”,都会伸出大拇指。
资料图
疫情期间,梅河口市的健身爱好者们积极响应号召,尽量减少外出,不过张雪岩、张雪芬两姐妹也没闲着,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自己录制的视频以及网络上可以找到的高品质教学视频发到习练群,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鼓励大家居家健身。
张雪岩、张雪芬认为,之前更多的全民健身类培训是都通过一对一线下进行,疫情防控期间让大家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不但能在线上进行锻炼,还能开展培训和活动。疫情期间,两姐妹就为当地农村健身爱好者录制了多套健身秧歌视频,在当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其中一套视频点击量达到了1万人次以上。姐妹俩表示,之前线下教学,尤其是一对一教学,一次最多教十几人、几十人,但网络让一次教成百上千人成为可能。另外姐妹俩还呼吁健身爱好者们积极参加线上全民健身展示、比赛等,让大家的居家生活不但不枯燥,还因为比赛丰富了不少。
如今,疫情防控常态化,不少健身爱好者都走出了家门。对于想到户外恢复锻炼需求的习练者,张雪岩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线下活动的疫情防控十分重要,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我们建议大家户外健身尽量选择到人少、露天、相对空旷开阔的社区花园、绿地、公园等地方进行锻炼,在运动前先通过测温枪测量体温,尽量避免与其他习练者近距离接触,使用公共场所健身设备之前要做好消毒和个人卫生清洁,可以分时段、间隔性地进行锻炼,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停止训练。锻炼结束后回到家要第一时间洗手消毒,从自身做起,做好防范措施,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健身运动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氛围。”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式持续向好,姐妹俩也希望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能尽快恢复,让大家一起动起来。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