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传统体育为夏日健身添彩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07-01    作者:王灿 刘昕彤 李金霞 冯蕾 顾宁 林剑

打花棍 花样翻飞乐趣多

打花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打花棍通常用三根长约60厘米的直棍组成,左右两手各执一根叫做手杆,其余一根称为花棍。打花棍时用手里的两根手杆分别击打花棍的不同部位,使花棍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高抛低挑,上下翻飞,左右旋转,可以做出各种花样动作,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1.jpg

资料图

家住北京的许德禄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打花棍这项运动,许德禄说:“我参与打花棍项目已经十多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打花棍可以锻炼人体的各个关节,尤其是对于颈、肩、腰、腿部能起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对改善颈椎疾病、腰椎疾病、肩肘疾病,甚至是改善视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再有,打花棍是一项有氧运动,有助于缓解心脑血管问题,对于久坐不动的人来说,还可以缓解全身肌肉僵硬、改善亚健康状况。”

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打花棍没有年龄限制,男女老幼均可参与其中。许德禄说:“我一直坚持在家中练习打花棍。8岁的小孙子看到后感到非常有趣,我便教他一起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现在他也练得有模有样了。而且在学校举行的线上运动会上,他还进行了打花棍的展示,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作为打花棍项目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王彦认为,打花棍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参与。王彦说:“打花棍是一项双手运动,能使左右脑都得到训练,可以提高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以及人的自信心,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青少年而言,练习打花棍可以提高注意力。有测试表明,练习过打花棍的小学生其专注度和记忆力远高于没有练习过的小学生。”

王彦长期致力于推广打花棍这项传统运动,他不仅设立了20多个辅导站,而且还将打花棍这项运动推进了校园,开设了校本课程。他说:“我将一些动作的民间俗称改成更为文雅的成语和典故,在校园推广的同时,进一步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在日常的健身活动中,除了打球、跑步以外,打花棍也成为一项新的选择。这项传统体育项目也融入他们日常的健身生活。”

近年来,王彦还创新了打花棍的玩法,创编了老少皆宜的隔网对抗赛。对此,王彦表示,通过隔网对抗的方式,可以增强打花棍的趣味性、对抗性,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打花棍这项传统运动,焕发出新的魅力。

踢毽子 踢出健康踢出精彩

两脚左右开弓,毽子始终在面前一小块区域里上下翻飞,却始终没有落到地上,来自北京昌平区的退休职工路书平在公园里用一个小小的毽子演绎着各种花样。“毽子能玩出很多花儿来!脚向内侧抬起,用脚弓位置击球的,是平脚踢,这是我们踢毽最基本的一种。相反的,脚向外侧抬起,用脚背外侧位置击球的,是侧脚踢;毽子飞过头顶之后,脚向后甩用脚底板位置击球的,是后脚踢,也就是花毽了。”

谈起毽子的好处,路书平说:“踢毽子可以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头、手、颈、眼都有好处,可以预防颈椎病。对于老年人来说锻炼强度刚刚好,而且和其他体育运动相比,踢毽子不需要特别的场地和器材,人员也很随意,一个人可以踢,两个人可以踢,三五个人围在一起也可以踢大毽,玩毽子接力。”

009.jpg

“我是在公园里慢跑健身时,看到踢毽子能玩出这么多花样,被吸引过来的。作为慢跑的补充,做放松运动时踢一踢毽子,甩甩身体挺好。毽子是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我从小玩到大的运动,见到它就有一种亲切感。我小时候还做过毽子,就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当底座,然后在鹅毛管子里插上七八根鸡毛就做成了。现在物质丰富了,毽子有五花八门的样式,也说明我们的生活更好了。”路书平说。

“本来踢毽子只是每天锻炼后的锦上添花,没想到因为疫情,有一段居家锻炼的日子,毽子就变成了唯一的运动。”路书平说,“在家没法跑、没法跳,只有一个毽子,那就踢吧,毕竟毽子只需要客厅一块空地就行,基本上上午200个,下午200个,为了怕单调,我还在手机上找到了花毽的多种踢法:‘打跳’‘打偷’‘打环’‘打翘’‘打剪’……有的难度比较大,不过正好挑战一下。练着练着一上午就过去了,运动量也达到了。现在可以去公园锻炼了,运动之余我也每天拿着毽子去踢一下,时不时秀秀自己的花毽动作,也能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毽友一起玩,一起乐呵。”

举鞭抽陀 打出健康生活

鞭陀运动是民间传统健身项目,起始于唐,兴于宋,流传甚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古至今长盛不衰。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普及,全国各地鞭陀爱好者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从小陀螺轻鞭逐渐变成大陀螺重鞭,难度越来越大。河南平顶山市的张新举就是一位爱陀人,“鞭陀是一项运动,鞭打的是兴趣,鞭出的是健康。从小陀轻鞭开始,逐步升级,追求越来越高,心情越来越好!鞭、陀都是风景,人的健康和快乐才是真谛。”

张新举与鞭陀的缘分是从退休开始的。军人出身的他,刚刚退休时一度不适应空虚无聊的生活,胃口不好,经常午觉一睡到天黑,对于干家务和参加户外运动也没有了兴趣。张新举意识到这样不行,应当以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面对自己的后半生。他回忆说:“思想明确了,心态就平静了,我决定从健身项目入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做一个健康老人、时尚老人!”也就从那时起,张新举选择了鞭陀,通过尝试和锻炼,慢慢地也就爱上了鞭陀运动。

008.jpg

十几年来,张新举与鞭陀结下了不解之缘,鞭子越甩越重,陀螺越打越大。为了节约经费,张新举所用的鞭子和陀螺均为自制。开始时陀螺由3斤、5斤、30斤、50斤做起,逐步加大重量。张新举说,“学打鞭陀是一种兴趣,现在制作鞭子和陀螺也成了我新的研究。越研究越有意思,越研究人越有精神。和鞭友们交流是一种分享,参与鞭陀竞赛就成了一种享受!” 张新举为制作鞭子和陀螺,潜心研究,付出了劳动和汗水,他在带动鞭陀运动的同时,也给参与鞭陀的人带去了健康和快乐!“打鞭时,全身心参与其中,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得到了锻炼,有不少人通过鞭陀‘大肚子不见了’,肩周炎、腰椎病也打好了!”

通过鞭陀,已经年逾七旬的张新举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了,鞭陀不仅让他拥有健康的体魄,也使他晚年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乐趣。

放风筝 放飞快乐放飞梦想

“走出家门,放松一把,挑战万米长串风筝,仰望蓝天,心情格外舒畅。”谭新波说,“这种‘筝趣’和对风筝运动的执著,只有真正热爱放风筝这项运动的人,才能够体会深刻。放风筝也是技术与体力的结合。”

004.png

谭新波是国内风筝文化传播、放飞表演和风筝产业贸易的先行者之一。从6岁开始,他就跟随父辈一起做风筝,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为了推动风筝市场化、产业化,也让风筝被全球更多人接受,谭新波早已不满足于制作传统的潍坊风筝,而是设计了支架风筝、软体风筝等新类型。这些新型的风筝在参加国内、国际比赛过程中让全球风筝爱好者大开眼界,也将中国风筝的智慧、哲学传递到了更广的范围。

面对疫情,谭新波喊出“共战疫情,让风筝为世界加油”的口号,他说:“6月丹麦举行了风筝大会,由于疫情的影响,中国队没有参赛,但是中国制造的风筝,在大会的上空放飞。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来自世界各国的‘筝友’,为战胜疫情加油。风筝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小小的风筝冲破天际,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让全世界的人更加了解风筝,热爱这项运动。”

来自山东的风筝爱好者张明说:“疫情渐好之后,我买了新风筝,找一片大广场、放风筝,在放飞、奔跑的过程中锻炼身体,享受奔跑出汗的快乐感。”

同行的好友林娜说:“整个蓝天就像一块无限的蓝色背景墙,风筝像鱼在海里游一样。人们站在广场上看风筝、遛弯,左手握着线轴,右手扽着风筝线,有时往回拽一拽,有时往外放一放线。蓝天白云间的风筝,越放越远,从眼前到天边。哪怕只是跟朋友出来跑一跑,晒晒太阳,吹吹风,快乐就满了,看别人放风筝,也是一种享受。”

武术 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大家对武术都不陌生,公园里经常能看到武术健身爱好者,很多电影中也不乏中国功夫的形象。从个人习练的角度来说,武术也是适合各个年龄群体的一项传统健身项目。”费喜峰说。

费喜峰是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多年来一直习武,空闲时间还带领武术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习练武术。

费喜峰说,武术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可以防身、修身养性,是人们健身的好选择。武术可以细分很多门类,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不受年龄、体质和性别的限制,有难有易,运动量可大可小,即使没有运动基础,也可以习练。他说:“传统武术在套路编排上符合人体正常运动机能和养生科学,系统进行武术锻炼,对人的速度、柔韧、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有较大提高。因为练习时要求安静自然,所以对于消除精神紧张、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帮助。武术在锻炼时还需要呼吸配合,对调节呼吸、保护内脏、调整心脏、代谢功能的提高也有帮助。”

5.jpg

资料图

武术还可以陶冶情操,费喜峰说:“因为武术动作有刚有柔,虚虚实实,能使性情急躁的人或者性情慢的人在无形中受到影响。武术不仅可以使人抑制急躁,还可以帮助提高反映能力。传统武术很多拳种还具有娱乐观赏的作用,松紧适度,可使人获得身心情感上的满足,达到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武术除了健身和健美外,客观上还为健身爱好者提供了相聚和交流的机会。”

除此之外,费喜峰说,青少年练习武术也有很多好处,“长拳套路练习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各种动作,特别适合青少年儿童练习,可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有助于他们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比如正常的作息、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等。”

为传统体育项目注入时代基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八段锦、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大放异彩,在提升居民健康水平、防病治病甚至参与新冠肺炎治疗、预防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华佗五禽戏传人陈静对记者说,五禽戏及八段锦、太极拳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内涵,寻求心与身的一致,内与外的统一,不需要苛刻的习练环境,对于参与习练的人也比较友好,无论有没有基础,身体素质如何,坚持锻炼都能从中受益。

这,正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和魅力。

7.jpg

资料图

无论风筝也好,打花棍也罢,抽陀螺或者武术,基本都是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这对于不同群体都是较好的健身选择。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下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发展并不理想,不少更是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对此,各方做了诸多努力,比如进一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比如通过“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模式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种子”等。

但关键的,还是传统体育项目要摸准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疫情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意识,让更多人对传统体育项目有了新的认识,作出了新的选择,但更多时候,传统体育项目要学会讲好自身的历史、优势、故事,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些拥有千百年发展历史的项目产生兴趣、参与进来。疫情期间催生了“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传统体育项目也应搭上这一顺风车,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培训、线上展示、线上竞赛等,让尚未参与项目的人了解项目,让已经参与项目的人更加喜欢项目。

不少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具有文化教化的功用,比如人与器的完美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紧密配合等。让公民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立文化的德,树身心康健的人,传统体育项目不能缺席,将大有作为。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报、中国体育图片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