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预约虽好但要科学规划
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各地体育健身场所陆续恢复开放,从恢复开放的体育健身场所情况来看,各地体育部门按照“分区分级、分类分时”原则,对公共体育健身场所采取防控措施,网上预约申请、出示健康码、入场登记、测量体温、锻炼中保持安全距离等要求已成为健身运动场所管理常态,大众健身方式逐步转型,预约制渐渐成为出门健身的“标配”。
对此,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马青梅表示:“预约健身的好处是,运动场馆实行限时限流开放,能够严格控制人数,避免人员聚集,防范聚集性疫情风险。”马青梅认为,“锻炼身体要长期坚持才能收获成效,可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往往很难坚持下来,有时练着练着就放弃了,而预约场地、时间的健身方式可以增强运动的仪式感、获得感,预约前做好健身规划和目标,在心理上也会更容易将运动进行下去,监督自己不会半途而废。”
资料图
这一点也得到了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师宋超的认同。在他看来,预约制健身可以有效掌控自己的运动计划,有助于人们进行科学而规律的运动。运动健身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指望通过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来快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幅降低,那样会使身体消耗过大,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预约制健身可以让人们养成制定运动计划的好习惯,督促健身者持之以恒。
此外,面对“无预约不运动”的新趋势,从事健身教练行业多年的张弘弛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预约制不仅让健身更安全,也让健身环境更优质。“我所在的健身房改造后重新开放,顾客需凭预约健身。以前健身房可以容纳约80名会员同时锻炼,现在限定每个时间段内,健身房里同时锻炼的会员不超过30名,这样一来,健身器材可以充分保障每名健身者的需要,虽然健身的人数少了,但是健身者有了更充裕的活动空间,还能更多地接受教练的单独指导,教练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为健身爱好者提供系统的健身指导。线上预约、制定计划、线下指导,从‘随心练’到‘系统练’,健身者拥有了更优质的健身环境。”
不过宋超也建议,面对预约锻炼,健身爱好者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约,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人们应以中、低强度的健身运动为主,锻炼时间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最好不要超过90分钟。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应以舒缓的有氧运动为主,适当配合一些力量锻炼。人们锻炼前一定要做足准备工作,进行有效的热身活动来使身体适应接下来的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后也要进行有效的放松活动,以便可以使身体恢复平稳状态,这样人们才能够保证更科学、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
特别是现在已经进入盛夏,天气越发炎热,宋超建议,大家预约健身应尽量选择气温比较凉爽的早晨或傍晚的时段,锻炼时尽量选择空间开阔、人流较少的地方,如果气温过高,应当避免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并在运动前后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身体出现脱水、虚脱的现象。
健身群众 预约让环境更舒适
疫情让大家逐渐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随着各地场馆恢复开放,健身爱好者们也开始逐渐适应“预约健身”,开启自己的健康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申彤非常喜欢在健身房运动,北京的健身场所恢复开放后,她第一时间就恢复了锻炼。虽然预约后才能去健身让她觉得有些麻烦,“但平时去健身房人都特别多,现在预约限流后,人一下子少了很多,感觉像打卡了限流的故宫,觉得健身房都变大了。”申彤告诉记者,因为健身房离工作单位比较近,之前她都是利用下班或是中午休息的时候,一有时间就过去运动一会儿。“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健身房比较密闭,空间也有限,所以会限制人数,现在我一般去之前都会问一下我的健身教练,方不方便过去,人多不多,特别像和理发师约时间。但到了健身房之后,除了空间更空旷,倒也没感觉有什么差别,就是现在每周健身房固定的操课暂时还没有恢复,觉得少了些乐趣。”
资料图
虽然预约健身多少给申彤带来了些“小麻烦”,但她认为还是很必要的,毕竟“防控疫情人人有责”,预约是为他人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不仅如此,除了提前预约,申彤说现在去健身自己也会注意很多细节,“首先是提前预约,尽量避开人流。另外,现在在健身场所,也会更注意一些小细节。比如之前会直接在健身房用一次性水杯接水喝,现在会提前准备杯子或是带水,还会自己准备毛巾,使用器械前也会先用消毒纸巾擦拭等等。好的个人健身习惯也是防控疫情很重要的一步。”
习惯“预约锻炼”的还有家住上海的耿建洲。耿建州非常喜欢游泳,之前就经常去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锻炼。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游泳馆也恢复开放。他说:“现在去之前需要通过公众号预约,周末人比较多的时候需要提前预约,保证自己和家人不会白跑一趟。虽然多了一步,但游泳的环境明显比以前好了,以前一到周末,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泳池里有时候就跟下饺子似的,现在就没有这种困扰了。场馆的防控做得也比较到位,到了之后会先测量体温,然后出示泳客健康承诺卡和随申码,才可以进场,还是让人比较放心。”
耿建州的的儿子今年七岁,原定今年暑假学习游泳,他说:“现在上海很多游泳馆都开放了,但是对人数要求很严格,所以很多游泳班也控制人数,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提前给儿子报了名。现在游泳馆环境比之前好很多,人也少很多,对儿子学习游泳是一件很好的事。”
健身群众 预约机制有待优化
如今,随着全国各地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逐步恢复开放,无预约不运动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对于健身群众来说,进入健身场地前进行预约,不仅可以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能使健身场地的使用率变得更高。
家住北京的刘婷婷,疫情发生后,每次去家附近的露天网球场打球前,都会通过电话预约好时间和场地,这已经成为她习以为常的事情。她说:“疫情发生后,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网球场需要至少提前一天电话预约场地和时间。只有预约成功的健身者,才能进入场地进行锻炼。在我看来,虽然现在的预约制比起以前多了一些步骤,但是从疫情防控的角度,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打个电话预约下场地,最多也就需要1至2分钟的时间,还是非常方便的。”
资料图
不仅如此,刘婷婷说:“其实在疫情没有发生以前,我打球的那块场地也有预约业务。与现在进场运动前必须提前预约不同,原来预约场地更多的是为了保证能在合适的时间进场打球,所以预约场地更像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对于我们经常打球的人们来说,大家基本上一直有预约场地的习惯。所以说,现在为了疫情防控而采取的预约制,对大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
与刘婷婷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家住上海的贺涛。平时酷爱羽毛球运动的他,自从常去的羽毛球馆恢复开放后,一直保持着至少每周打球3次的节奏。他说:“随着羽毛球馆恢复开放,我一直坚持按时健身。唯一的不同是,原来不用预约就可以来打球,现在打球需要提前通过电话或是微信预约。但我觉得这样的形式非常好,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进场人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让我们可以安心健身。”
虽然预约健身的形式非常好,贺涛也非常支持。不过不久前他也遇到过一个小问题,他说:“前两周有一天,我本来预约好场地去打球。后来因为临时有事,所以只能将场地退掉。等第二天我再去打球的时候,和工作人员聊天才得知,因为我临时退掉了场地,所以当天同时段那块场地就没能再被预约出去。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预约的时间来打球,不像曾经可以随时来场馆,只要有空地就可以打球。因此,遇到临时退场地的情况,就非常容易造成场地闲置。”
贺涛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家应该把自己的健身时间安排好,尽量做到预约后不再更改。而场馆方也应尽量做到动态调整,比如当预约好的时段被退掉后,可以询问后续预约群众,是否希望更改时间,提前来打球,实现场地利用率的最大化。
健身群众 预约让健身更便捷
“现在去场馆健身都得预约,途径很多,也非常方便。我一般是在网上预约,基本每次都能约到。”家住长春的王楠这样告诉记者。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只能在家做些简单的运动,对于常年坚持羽毛球健身的王楠来说非常不习惯,所以在健身场馆对外开放后她就立即恢复了锻炼。王楠说:“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长春市体育场馆一开放,我就预约去运动了。刚开始去的时候,心里也有些‘打鼓’,但看到场馆管控非常严格,在进入场地前,有测体温、扫描‘健康码’、登记姓名和联系方式等等必经程序,慢慢地也就放下心来。现在也形成习惯了,很理解他们的行为,毕竟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健身安全。如果没有这些措施,我心里反而会没底。”
同样是预约运动,浙江的李飞就没那么幸运了。“预约拼的是手速,慢一点场地就没了。上次公司团建活动为了预订到场馆,真的是费了很大的力气。从周一开始就每天定好早上9时的闹钟,在文体中心的公众号上开始抢,抢的基本都是一周后的,当天的跟之后几天的早就被预订完了,根本抢不到。”
资料图
李飞要预约的运动场馆不仅场地火爆,时段也很火爆,场馆从早上9时开放至晚上10时,几乎场场满员。“一般下午和晚上是人最多的,到了周末会更拥挤。我们正赶上场馆最忙碌的时间,可以想象预约有多难。我个人感觉疫情后大家的健身积极性更高了,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预约场地的难度。”即便预约难抢,但李飞还是认为预约措施很方便,“起码不会让人跑空,场地满了我就另约。疫情防控常态化,防疫还是不能松懈,室内健身人数上还是应该有所限制,无论是从保障健身人群的安全角度,还是健身场馆环境舒适度的角度,这么做都是有必要的。”
为了能约到心仪的运动场地,在想健身的时间去健身,李飞在手机上注册了好几家场馆的APP,哪家能约到就去哪家。在他看来,网上预约让场地空满一目了然,平衡了各场馆的客流量,可以有效分流健身人群。
健身场馆 预约健身模式受欢迎 助力智慧场馆建设
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各地健身场所正在陆续恢复开放。线上预约,在健身场所有序开放的大背景下,受到了更多关注和欢迎。
每天一早,山东济南全民健身中心的室内和室外健身场所都会迎来大量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健身爱好者。今年3月启动场馆线上预约以来,往往预约通道开启不到1个小时,次日12时到13时的场次以及下午17时之后的场次就会全部订满。
该中心负责人表示,预约制是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出台的措施,其实之前当地很多场馆就曾尝试过预约制,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健身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很强,意识到了预约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人流聚集,非常欢迎这种模式,场馆也可以借此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为后续智慧场馆平台的搭建提供基础。
资料图
厦门市体育场所重新开放后也选择了线上预约的形式。厦门市第一批恢复开放的体育场所包括厦门市体育中心、厦门市人民体育场、海沧区体育中心等10处体育场所,都以户外运动场地为主。厦门市体育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前来健身的爱好者们统一通过‘Ai运动’APP提前预约,才能入场。预约的方法很简单,先进行网上登记,填写个人信息并登录,在软件首页的‘场馆预约’中,进入当天开放的场馆列表界面,选择健身场所、时间和项目,就可以完成预约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当天预约,当天使用,逾期后要重新预约。其余场所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短信等渠道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可以凭借电子入场凭证,在运动场所入口通过核验之后,就可以进场锻炼了。”
黑龙江省大庆市目前开放的体育场馆也实行预约服务。场馆工作人员张东说:“市民前来场馆健身,需提前与场馆预约。到体育场馆之后,必须配合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健康状况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严格接受‘健康码核验+体温测量’管理。对拒绝接受体温检测、健康码不符合要求以及体温异常者,谢绝入场。为了配合好疫情防控工作,体育场馆严格保证在间隔期做好场所消毒清洁,为了确保充足的消毒保洁时间,场馆可能会缩短运营时间,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也可以方便场馆做好公示工作,明确开放时间、开放区域、服务项目、预约方式、健身须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内容,对前来健身的爱好者们给予及时提示。”
不过也不是所有场馆都提供预约,密闭场所或者利用地下空间通风条件较差的体育场所、体育馆部分区域(如密闭的健身房、健身操房、瑜伽馆、武术馆、各类室内球场等)以及各类线下人员聚集的体育赛事、团体操课、体育培训等目前大都不提供预约服务。
对于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场馆预约,从业者纷纷点赞,认为不但顺应了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也培养了健身群众以及场馆自身新的体育锻炼的模式、理念。“都说习惯的养成是最难的,而预约习惯的养成,对于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场馆的高质量发展或许会带来极大助力。”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