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我在西藏踢足球 人在高原可以不缺氧(下)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07-29    作者:李晓南

人在高原错误的想法是想“适应”高原、错误的做法是硬去“适应”缺氧。这里的“适应”是贬义词,与进化论的适者生存不沾边,是消极被动适应、逆来顺受适应、损害身体适应,不是趋利避害,寻找科学方法的积极适应、科学适应。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已推翻“生命适应于环境”的传统观念。他认为,生命现象就是保持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悖,适应周遭环境的是死亡。但遗憾的是,目前“适应”论、吸氧有依赖等传统观念和错误想法在西藏占据主流,人缺氧在广大高原人群中不同程度发生着。

成年人在平原一天要呼吸空气16.8千克,是其一天餐+饮总量约5千克的3倍还多,而在高原,以拉萨(海拔3650米)为例,呼吸相同体积量的空气质量却减少到10.9千克,少了1/3,因而少了1/3的氧供应。因为海平面的空气密度是1.293千克/立方米,而在拉萨是0.841千克/立方米,大家可以算算。这就是人在高原缺氧的物质原因。

2.JPG

资料图

每次传来援藏干部牺牲的消息、在藏人员意外去世的消息,作为援过藏的人我心里都特别难受,每年在电视中播放高原部队战士在阿里武装拉练的镜头我就心疼和摇头,这些都是“适应”观念作祟的负面案例。我们来解剖戍边的案例:为完成好高原戍边任务,应当选择身体强壮、耐力持久、柔韧性强、脑筋灵活的战士,最好个个像特种兵才好,而这种战士必须在平原训练才能得到。高原训练只能降低身体素质,缺氧适应只会减弱肌体能力,是南辕北辙的做法!战士在高原,无论站岗、巡逻、实战,都应当保持最优体能来完成,应当为战士们创造不缺氧的微环境,就像穿暖、吃饱,而现在的口号是特别能忍耐、缺氧不缺精神。我国高原军事保障的科研方向也一直围绕“解决缺氧问题”“攻克高原病难题”进行,没有“解决不缺氧问题”“攻克高原不病难题”,甚是遗憾。

西藏引以为傲的登山运动也是同样道理,无论提前多长时间到达、在几个营地间上下进行缺氧适应训练,身体体质好才是硬道理,而好的身体只有在有氧环境里才能锻炼出来。2018年夏伯渝先生以残疾的双腿和69岁的高龄成功登顶珠峰完成人类壮举,支撑他成功的并不是适应缺氧训练,而是四次冲击登珠峰顶不成功不放弃梦想坚持锻炼体能。据我所知,西藏籍优秀的竞走和马术运动员均是在内地生活和训练的。登山者最终是要回内地居住,为了登山活动不能舍本逐末。人类最理想的锻炼身体场所是富氧,最好富含负氧离子的环境,如大海边、平原湖泊旁、低海拔的森林中,这些场所最营“氧”身体——营养本意就是营“氧”。相反,在缺氧状态下锻炼身体,相当于钢件加热温度不够高而硬“锻”,会锻裂钢件,毁坏身体。

有人会举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盛产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例子,说明高原训练很重要。实际上埃塞俄比亚最高峰达尚峰才4620米,与我驻村的优普村一样高,不算高,埃塞俄比亚的居民多住在海拔2500-3000米,在公认不适宜居住的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海拔2400米,比我国西宁略高,肯尼亚在埃南部海拔更低些,相当于我国昆明海埂,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其血液中的红细胞会高于平原人,在此长期训练的运动员,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能力强于常人,在平原比赛取得好成绩有天生的生理优势。但是,请注意他们两国的人均寿命仅45.22岁和41.24岁,剔除物质生活条件差导致的绝对寿命短因素,随海拔升高寿命降低的规律十分明显。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排名后4个省区是西藏、云南、青海、贵州,都是高海拔省区。能力强与寿命长可不是一回事。

以上是我在西藏踢足球的故事,前提是解决了人在高原缺氧问题。人是依赖氧气生存的动物,氧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第一要素。建议大家借鉴,科学营“氧”自己,提高健康意识,掌握科学方法。

(作者系中央第七批优秀援藏干部,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援藏,曾担任西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2018年4月从国务院国资委转隶审计署,目前在该署科学技术审计局工作。)

图片来源:新华社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