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乒乓文化传播再添新平台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平萍 周阳  时间:2018-04-10

W020180330400900926992.jpg

世界上最早的乒乓球拍长什么样?乒乓球何时叩开华夏大地之门?七大冠军奖杯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如今永久落户申城,揭开了神秘面纱,为黄浦滨江增添了一个国际性、永久性和公益性博物馆,成为上海体育文化新地标。

从莱蒙湖畔“移居”黄浦江畔

2014年,国际乒联执委会一致通过,并获所有协会会员的认可,决定将国际乒联博物馆从瑞士洛桑莱蒙湖畔整体“移居”至上海黄浦江畔。遂将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二馆合一”整合建设。国际乒联副主席、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施之皓介绍,上海的国际地位、地理位置,有助于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乒博馆,“我去过洛桑的国际乒联博物馆,那里十年间参观者只有5000人次,而到了上海,可能一周不到的时间就能达到那么多人次。”

记者近日亲身感受了这座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设置陈列展览区、公众服务区、体验互动区、藏品技术区、教育研究区等区域,可观赏的内容还真不少。
世界上第一个乒乓球,那是用布料做的;世界上第一副乒乓球拍,好似迷你网球拍;1890年英国起源的“桌上网球”,皇家穿着晚礼服“过瘾”……国际乒联博物馆拥有各类藏品8000余件,较完整地保留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一百多年来的实物。以时间脉络为顺序设有发轫英伦、竞技风云、燃情奥运、技术演革、魅力乒乓、国际乒联名人堂六个展区。

国际乒联博物馆前馆长查克·霍伊,40多年前因一张乒乓邮票开启了收藏之旅,从建乒乓博物馆网站到藏品巡展,为乒乓文化传播付出了大量心血。在现场,查克告诉记者,“原先洛桑博物馆只有十个房间,如今在全新博物馆中再次见到‘孩子们’,感到妙不可言。落户上海是最佳选择,会让更多人热爱乒乓球”。

而在国际乒联名人堂里,只有在奥运会和世乒赛拿到5金的,方能进入名人殿堂。

“乒乓摇篮”源远流长
漫步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国球元素处处可见,“乒乓摇篮”名不虚传,目前拥有总藏品3000余件。

2014年面向全国征集藏品,根据乒乓运动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经历,设有四个展区:长青之基、铸就辉煌、乒乓之春、科技助势。馆内先进的VR互动体验区、多媒体互动区和3D影院是一大亮点。

一张墨绿色“古董”球台上,有个小缺口,那是1961年的第26届世乒赛上,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留下的“伤痕”。

张怡宁在激情奥运版块驻足许久,邓亚萍、王励勤和她捐赠的运动服,球拍赫然在列。而2008北京奥运上,这位“大魔王”夺得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100枚金牌。她说,看到比赛照片和实物,当时夺金的情景此刻又浮现在眼前。

一位80多岁老人特地送来了收藏的1981年《乒乓世界》创刊号,上面还有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总编徐寅生的留念签名。

上海是我国较早开展乒乓球运动的地区,早在1904年,乒乓球运动就在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文具店传播开来。“弄堂乒乓”“胡同乒乓”成为国球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夺得第一个世乒赛男团冠军的5位队员中,就有2位上海选手;在首次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的4员大将里,有3位选手来自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佩杰表示,将通过丰富的乒乓藏品和更多元化的手段,继续践行“传播与普及乒乓文化,增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宗旨。把它打造成世界乒乓球项目智库基地、世界乒乓技术技能体验基地、国际乒乓“一带一路”文化共享基地和青少年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成为乒乓文化传播、乒乓精神弘扬的新平台。

0
0

相关推荐

细览button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