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网四川绵阳5月11日电(记者 石凝)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电影《破门》,已于5月11日正式登陆院线。作为一部讲述地震灾区留守儿童足球队故事的体育电影,《破门》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去深入探寻,该片导演、编剧、制片等主创接受了新体育网记者的采访,分享了影片台前幕后的故事。
导演徐耿:普通人是真英雄 体育精神最具力量
提起该片的导演,“体育”曾与他密不可分。他就是曾执导出2006年长春电影节最佳影片《破冰》的导演徐耿。谈起与《破门》的缘分,他对记者说:“以地震灾害为背景拍摄电影,最初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地震灾区人民,是如何战天斗地的从困境走出来的。通过刻画一名普通体育教师的形象,描写一群爱踢球的留守儿童。初衷都是为了展现更多灾难中的普通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体育的精神作用。”
的确,从普通人的视角,似乎更容易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用导演徐耿自己的话说:“平凡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在谈及拍摄中难忘的瞬间时,他讲述了在主场景地实体探访中得知的真实故事。“一名小学教师在十年前的地震当天,以惊人的毅力带领着学生们翻出不可逾越的大山,逃离堰塞湖溃坝危险。”这些普通人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惊人潜力让徐耿一次次动容,也更加坚定了他心中拍好电影、讲好故事的决心。
作为全片导演,徐耿明白,相比拍摄的物质局限,能把留守儿童足球队的体育故事生动的呈现更艰难,也更重要。“体育意味着很多,如老一辈的攀登珠峰精神,激励着大家发奋图强,女排的精神也在为一代代国人打强心剂。地震灾区的人们,能够通过体育的方式走出困境,这就是体育的精神和作用。”
编剧许波:从动人事迹出发 体育电影未来可期
一部好的电影,剧本是灵魂。在谈及《破门》剧本的灵感来源时,编剧许波对记者表示,自己看到地震灾区留守儿童足球队夺得全国亚军的消息后,迅速萌生了创作剧本的想法。此外,由于许波早年间有过四川支教的经历,更让她觉得,基层体育教育的现状,迫切地需要用影视作品来展现给更多人。
在谈及本片的不足时,她说:“影片的拍摄时间周期很紧,剧本的写作时间也很短。众所周知,好的东西需要时间打磨,所以该片还留有部分遗憾。”此外,由于《破门》在冬季拍摄,经历了四川最为湿冷的季节,拍摄环境的艰苦,群众演员的流动性,都给电影的拍摄增加了不少挑战。“经过不懈的努力,全体演职人员终于完成了这部电影,这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一件事。”许波开心地说。
电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事实上,很多现实生活,尤其是体育生活并没有机会展示在银幕上。作为一名资深编剧,许波认为,中国的电影整体环境正在好转,但同时国产电影的发展需要过程,随着市场的发展,体育电影自然也会拥有市场。目前中国体育中适合拍摄电影的题材很多,虽然目前的体育类题材电影市场反馈不足,但自己未来将会继续关注中国体育,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的体育电影。
制片人刘乃艺:不断尝试碰撞火花 感谢团队辛勤付出
一部电影成型上市,制片人功不可没。能够在短时间内推出《破门》,制片人刘乃艺有很多话要说。他对记者表示, “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留守儿童用足球的形式,书写出的感人故事、创造出的精彩,(这种故事题材)对我来讲远胜于商业大片。”
制片人的工作需要协同各方的力量,事无巨细,需要在影片拍摄和后期全程协助。目前中国体育类电影的市场回报存在一定风险,刘乃艺承担着压力。但相比之下,他更担心的却是影片的质量。他说:“投资不足可以想办法解决,但只有一遍一遍地拍摄,不间断地投入,才能碰撞出更大火花,保证影片的质量。”
谈起自己爱作的主题思想,刘乃艺用“缅怀和感恩”来形容。他说:“《破门》这部电影,从选材到拍摄历经无数的困难,但影片中,本色出演的非专业演员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的真情实感,配以略显稚嫩的演技,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去缅怀逝去和感恩现在,去更深入的探究体育对于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