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前半生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奉献青春,他们的后半生继续发挥余热,扶老助幼、提携共进,他们都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离退休干部,他们一直传递着正能量,不断给周围人树立榜样。
居家养老典型——肖淑清
93岁的肖淑清老人此前是原国家体委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曾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工作贡献章”。1982年12月,她离开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成功转型为居家老人。
肖老与同样高龄的婆婆共同居住在体育馆路13号院,两人互相支持,相依为命,“婆婆曾经帮我把孩子拉扯大,咱不能忘恩,得让她享受晚年幸福。”
千万不要以为肖老离休后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她每天坚持收看收听新闻联播、阅读报刊杂志,了解国家大事。她特别关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前两个月还在为体育总局能否在机构改革中保留牵肠挂肚。肖老还非常关心离退休干部工作,常常给总局相关部门打电话,了解情况、提建议。
谈及长寿的秘诀,肖老说,秘诀就是——常年保持清淡、健康的饮食习惯,凡事自己动手,并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平和。
优秀家风的榜样——孙戡
85岁的孙戡老人是原训练竞赛一司副司长,1994年退休后,他把党员的优秀品质融入家风,不断传承给后辈。
艰苦朴素一定要保持。孙老虽然年事已高,但家中桌椅板凳坏了都是自己修,连琐碎的针线活都是亲自动手,他常说,家务劳动既是一种身体锻炼,也是保持艰苦奋斗革命本色的一种体现。
每逢年节,孙老家的餐桌上总空着一副碗筷,那是他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也是身体力行地教育晚辈慎终追远,孝顺感恩。母亲常对孙戡讲的一句话是:“要让别人说你好,不要说你坏”。这句简单质朴的话语成为了孙戡老人家的家训。
孙老要求子女在学习工作上志存高远,敬业勤勉;生活上勤俭朴实,不尚浮华;鼓励督促孙辈们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不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表现出色,而且对孙戡和老伴孝顺备至,两个军人儿子家都曾被评为“全军幸福模范家庭”。
坚守信念的标杆——郭金岭
离休后如何发挥余热?看看今年80岁郭金岭就知道了。郭金岭现担任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委员兼第二支部书记,自1998年从监察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休,一直从事离退休干部党务工作20年。
第二支部高龄、重病党员多,工作难度大,但以郭老为首的支委班子却在这里成为了政治的纽带、战斗的堡垒。他每年年初都会制定支部学习计划并印发支部党员人手一份;他经常把学习收集的有关资料,自费汇编打印,发给大家供学习参考;还定期把支部党员的典型事迹、学习体会等自费做成展板,宣传正能量。
对党员的健康状况、生活情况郭老也时刻关注。对因病住院或行动不便参加活动的党员,他都会和支委一起前去探望,把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把学习辅导送到床头。
近十年,每逢“七一”,他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支部“主题党日”。而且活动方式不断创新,重温入党誓词、齐唱《国歌》《国际歌》,作为规定动作始终坚持。
向党爱家的模范——吴寿章
一边任党支部书记,一边照顾老伴儿孙,这就是吴寿章老人的退休生活。
吴老今年79岁,退休前是国家体委专职委员兼竞技体育司司长,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顾问,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顾问,2008年奥运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等职。吴寿章是2003年体育总局老领导党支部成立时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5年来,他精心服务领导着比自己大几十岁的老领导,积极配合协调着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工作人员。这几年,吴老先后出版了《行与思》和《我的记忆—在天津师院的二十一年》两本著作。
吴老说:“自己在职的时候太忙了,没时间照顾家,欠债太多,现在退下来了,就要还还债,多给家里做事添福。”他如今把呵护老伴儿、服务子孙作为他当前的第一责任,买菜做饭是他履职尽责的主要方式。儿孙们的狼吞虎咽是吴老最爱看到的风景,碗空盘尽是对吴老最大的奖赏。
永远的明星——郑敏之
曾经的世界冠军,如今的“老年社区明星”,郑敏之老人70余年始终没有离开过乒乓球。
郑老今年73岁,曾是享誉世界的乒乓球明星,获得过世锦赛团体和女双冠军。后来投身教练事业,1979年为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退休前曾任国家体委训练竞赛二司副司长。
在郑老心里,小小乒乓球是她一生的挚爱。如今他已经走上了普及青少年乒乓、中老年乒乓的公益事业道路,从 2006年开始,郑老与上海周家桥街道合作开展公益性质的“敏之杯”乒乓球比赛。比赛期间,她全天督战赛事,指导组织工作,事无巨细关切到位,完全是按照国际比赛的规格程序,而且每年都要请来世界冠军来指导参赛运动员打球,提高群众赛事水平。12年来,“敏之杯”已经成为上海市社区全民健身的一项“明星工程”,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和谐社区,普及乒乓球运动,为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