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是索契冬奥会才加入冬奥大家庭的“新成员”,与老牌项目雪上技巧、空中技巧相比,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既要求队员拥有良好的滑行基础和出色的空中动作,同时也需要选手带一点自己的“范儿”。而正因为这项运动还比较年轻,项目难度的发展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对于运动员们来说,年轻同样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张可欣在比赛中
在我国,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在2015年后才开展起来,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国家集训队则是一支由跨界跨项选材队员构成的队伍,短短两年,从零基础起步到平昌冬奥会亮相,这本身已是巨大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昌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比赛中,不满16岁的小将张可欣一举杀入决赛并获得第9名的好成绩,为中国代表团在该项目上实现历史性突破。除了张可欣之外,柴洪、吴梦、孔祥瑞、毛秉强这四名还不满20岁的小将也在平昌完成了冬奥首秀。可以说,后备力量充足、新人辈出的的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实现雪上项目突破的一大希望。
夏秀亭教练指导队员蹦床训练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要求选手具备在空中翻转的能力,因此跨界跨项的运动员大多是由蹦床、体操、武术等技巧类项目选拔而来。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国家集训队于7月份正式集结,在秦皇岛开始夏季训练。队伍中共9名队员,年龄跨度在15岁到17岁之间。夏训期间他们将借助基地的蹦床和水池训练设施巩固、提升技术难度,为新赛季进行难度储备,并即将转场国外进一步加强雪上滑行技术,巩固现有动作,再适当提高难度。
这些跨界跨项的运动员如今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将陆地转体技术向U型场地专项转体动作进行转移,毕竟无论是蹦床、体操的空翻都是横纵轴转体,而U型场地的空中动作发展趋势以偏轴动作为主流。据负责蹦床训练的夏秀亭教练介绍,队员们现阶段的训练目的旨在提高运动员空中感觉概念。蹦床训练每周进行三次,夏秀亭介绍到,这只是训练的第一步:“只有在蹦床上把空中动作训练好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训练,现在这些跨界跨项的运动员还处于训练的初期阶段,许多运动员还需要做空中动作分解练习。”据观察,运动员多是背落着地,夏秀亭解释说这就是空中分解练习,运动员背落着地后再由借蹦床的力弹起完成后半部分动作。
水池训练
水池训练则与蹦床训练同步进行,与空中技巧项目一样,U型场地项目选手也要在水池训练中“开难度”。水池训练中,起跳动作和手臂的控制将是运动员面对又一难点。在水池训练解决空中动作的问题后,队员们将在雪上练习落地环节。下一阶段队伍将赴新西兰进行雪上训练。这不但是运动员训练落地环节的最好机会,也可以让运动员寻找真正“雪上飞”的感觉。
平昌冬奥会归来后,队伍也观察到了现阶段与世界一流水平之间的差距。秦皇岛夏训期间,队员们将在巩固原有动作的基础上,继续攻关更高难度。据负责水池训练的佟健侨教练介绍,张可欣目前正在练习900度转体,这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现阶段男队水平还停留在1080度,而世界顶级选手已经可以完成1440度转体。当然,随着年轻选手们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的增长,未来他们也有能力向世界顶尖选手不断靠近。而带着今年征战平昌冬奥会的经验和年轻人的冲劲,这支自由式滑雪青年军在北京冬奥周期的表现也更值得我们期待。
图片来源:中国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