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北京2022>正文

多项目全面开花 北体大交出 冬奥优异答卷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2-03-03    作者:卢雪 杨霄霄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收获9金4银2铜,创造了参加冬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其中,由北京体育大学师生、校友组成的“北体战队”收获了5金2银1铜,他们以精彩的表现,交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优异答卷。

五名北体学子 出征冬残奥会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2月21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京成立,代表团中,有5名运动员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他们分别是:

轮椅冰壶

陈建新 竞技体育学院2020级

闫 卓 竞技体育学院2020级

张明亮 竞技体育学院2020级

越野滑雪

马 静 竞技体育学院2021级

高山滑雪

刘思彤 竞技体育学院2021级

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残奥冠军班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为保障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根本利益提供了参考模板,激励更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1 老将新秀各展英姿

W020220301444044893936.jpg

↑中国短道速滑队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学生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张雨婷在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为中国队夺得首金。赛后,中国短道速滑队抱在一起高喊“祖国万岁,中国必胜!”当被问及拿下冠军的感受时,武大靖哽咽了:“这4年经历了很多,今天圆梦了。感谢团队,感谢家人,也感谢自己没有放弃。”

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北京体育大学2019级博士徐梦桃一跳制胜。经历过遗憾失利,战胜了伤病困扰,她再次站在冬奥赛场,而这一次,她终于听到了梦想的回声。“我希望把阳光、正能量的赛场氛围传递出去,把中国运动员敢打敢拼的精神传递出去。”

同样4战冬奥的“老将”、北京体育大学2015级研究生冠军班校友贾宗洋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决赛中意外失误,赛后他自责哽咽。当他双腿嵌入22根钢钉2块钢板的X光照片曝光后,大家纷纷破防。贾宗洋让人们看到金牌之外的美好与可贵。

“老将”圆梦令人振奋,“北体战队”在多个项目上超越自我,为中国代表团实现重大突破,值得喝彩。

2 参赛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

张洋铭.jpg

↑张洋铭

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前,中国高山滑雪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于中国选手而言,参赛即为突破,完赛就是胜利。在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决赛中,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学生张洋铭获得第33名,在高山滑雪男子全能比赛中获得第16名。这两个项目,均是中国运动员冬奥会历史上首次参赛。此外,张洋铭在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比赛中,以2分35秒17的总成绩排在第36位,创造中国队冬奥历史最好成绩。

W_9298004_22021121_nmz.jpg

↑殷正

在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选手、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本科2017级学生殷正以总用时4分12秒13的成绩收获第五名,虽然遗憾未能站上领奖台,但第五名对于首次参加冬奥会的殷正来说已经足够出色。值得称赞的是,殷正在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第1轮创造了4秒60的赛道出发纪录,最后一轮中,他再次展现强大的出发速度,以4秒58刷新了一天前创下的出发纪录。从年轻的中国钢架雪车队员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突破、是提升、更是无限前景。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2019级学生朱朕宇与队友组成的中国队,在冬季两项男子4×7.5公里接力比赛中排名第16位,这是中国队时隔30年后再次参加该项目比赛;竞技体育学院2018级学生褚源蒙在冬季两项女子15公里个人赛中获得第35名,这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以来,中国队在该项目的最好成绩。此外,褚源蒙与队友在冬季两项混合接力赛中获得第15名,创造中国队历史最好成绩;研究生冠军班2021级学生宁忠岩,在速度滑冰男子集体出发项目中创造中国队最好成绩第12名;体能训练学院2018级研究生怀明明与队友在女子双人雪车项目中,创造中国队最好成绩第11名;中国冰上运动学院本科生国家宁、鄢睿男、项旭东与队友组成的中国男子冰球队,最终排名第12位……

3 精益求精做好冬奥会服务保障

除一线作战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外,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技术官员、翻译、科医人员、志愿者,以及其他服务保障人员均全力以赴,为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贡献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485名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分布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14个场馆,服务于体育专业、媒体运行颁奖礼仪、对外联络等领域,同时有320名师生在国家体育场参与开闭幕式表演。学校23名师生作为裁判员及技术官员参与北京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跳台滑雪、北欧两项、高山滑雪、雪橇、速度滑冰等项目执裁工作。学校组建了47支跨学科的“科训赛医”一体化科技团队,以体能训练测试、运动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生理生化技术分析、运动表现分析、运动营养指导等形式直接为冬奥项目国家队运动训练科学化提供支持。

640.jpeg

↑二七厂国家冰雪运动科训基地速滑馆

北京体育大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作为目前国内设备设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冬季项目训练科研基地,积极投身于科技助训工作,在实践中深耕助奥经验。全力保障国家集训队训练及比赛,为打造体育科学研究创新高地付诸行动。

近年来,学校立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定位,全面深化“三个转型”综合改革,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冬季项目人才培养、备战服务、重大科研攻关、冬奥运动国际交流、冬奥运动志愿服务保障、冬奥文化传播、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多个领域肩扛使命,勇毅前行。

4 狠抓落实 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性作用,释放人才培养最大活力。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表示,“北体人始终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弘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优良传统,为祖国争光,为奥运增辉,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我们的目标是就是为体育强国作贡献,支撑引领体育强国建设。”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金牌榜位列第三,既创造了我国冬奥会历史上的最佳战绩,也完成了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任务。中国代表团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的背后,国家体育总局跨界跨项选材方案功不可没。早在备战之初,北京体育大学就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部署,作为排头兵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跨界跨项人才选拔、培养、测试及科研保障等相关工作。

5 “跨界跨项”选材背后的北体力量

从童星“小栓子”到雪上“苏神”,18岁的苏翊鸣用奥运奖牌作为自己最特别的成人礼。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师张世响曾作为苏翊鸣的领队,几年来一直陪伴他成长。张世响回忆,第一次见到苏翊鸣是在2018年8月。当时,14岁的苏翊鸣一个人从长春飞到北京,来到营地,第二天就一起前往日本训练了。苏翊鸣被招募进的跨界跨项自由式滑雪及单板滑雪国家集训队有40多人,他们来自广西、云南、河南等地,多是练习武术、体操等项目。

同样是跨界选项的殷正,2015年凭借短跑特长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次年国家开展钢架雪车跨界跨项选拔活动,但最后一轮因为体重不合格没能入选。不过,这次经历在殷正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也希望能有机会代表国家队参加北京2022年冬奥会。两年后,国家体育总局再次到学校选拔钢架雪车队跨界跨项运动员,因为短跑和钢架雪车的出发有些类似,都需要爆发力和短距离冲刺,因此短跑专项生殷正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如愿入选。

W020220302277327375377.png

↑怀明明

除殷正外,北体大体能训练学院学生怀明明,教育学院学生李纯键,竞技体育学院学生史昊、叶杰龙均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进入雪车国家队并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也都在各自的项目上为中国代表团实现新的突破。此外,学校还有多名学生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进入国家队,虽未能最终登上冬奥会的赛场,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运动员均作为国内技术官员参与到冬奥会的服务工作当中。

6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后,北体大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北京体育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高峰介绍,北京体育大学牵头承担了“冬季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特征和科学选材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运动员技术战术数据实时反馈与评价,以集成创新为依托,创建以体能为核心、以冠军模型为目标、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手段的冬季项目运动员选拔、培养和训练监控方法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说,从1992年我国体育界开始建立青少年选材体系,他就接触体育领域的选材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也参与了科技部组织的奥运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一民再次加入跨界跨项选材的工作中。“不管是当时的‘转项’,还是如今的‘跨项’,共同点都是希望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天赋,延长他们的运动生涯。”张一民说。

张一民在北京体育大学还教授“运动员选材”等课程。未来,在体教融合的趋势下,普通孩子中也可能出现高手。因此,教练员发现人才的一双慧眼格外重要,这就要求他们不仅了解项目,还要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能进行必要的测试来检验孩子成才的几率。

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袁晓毅此前是田径项目的运动员,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备战保障团队成员,他参与了跨界跨项选材的研究和实践。在此之前,他还曾执教中国钢架雪车队,他表示:“备战冬奥会最主要的是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为以后的项目布局作指导。这次备战过程中,最大的财富是培养了一批专业能力较强的教练员、裁判员、保障人员等。”

北体大凭借自身多年体育科研的积累,以及在体育选材育才方面的经验,结合“科技冬奥”项目,对冬季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特征和科学选材关键技术,在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服务北京冬奥会备战,对30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集训队进行了血、尿生化常规、基础体能、供能系统及肌力等测试,对运动员开展了爱国主题活动、反兴奋剂教育、心理测评和六自由度系统模拟训练等调训内容,还对运动员转训期间的机能状态、体能、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测评结果成为国家队名单选拔的重要依据,也为运动队后续训练及比赛调整提供了直接建议。

从2015年申冬奥成功到现在,七年多的时间,大批运动员通过跨界跨项选拔进入国家队,并最终在冬奥会上绽放光芒。在这背后,跨界跨项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功不可没,也为未来体育人才选拔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新华社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