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正文

国球赛事重启背后的“精神密码”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12-15    作者:齐冰 刘俊平

最近,“赛事泡泡”成为热词,作为举办赛事前所采取的疫情防控新措施,这是国际乒联今年7月提出的新概念。国际乒联女子世界杯、男子世界杯和总决赛、WTT澳门国际乒乓球赛四项赛事在中国重启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为保证这四项国际赛事取得成功,确保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116名运动员能够安全顺利地比赛,绝非易事,从筹备到赛事结束,整个过程中,那些大量细致、琐碎的工作自不必说。正是秉承生命至上、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理念,中国乒协与上海、威海、郑州、澳门四地的疫情防控部门和专家指导小组密切配合,对所有防疫工作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流程。加上上千名工作人员的有力保障,所有运动员都对这样的赛事平台倍感珍惜。

009.jpg

↑资料图片

2020年,乒乓球成为将乒乓球运动员紧密相连的法宝,这四项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也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方案”。

曾几何时,在中国举办国际性赛事,是国人的梦想。举办国际性赛事是我国体育事业重大进步的标志。“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对于中国人而言,之所以“什么困难的事都能搞成”,靠的绝非天赐的运气,顺遂的环境,靠的是中华民族在诸多磨难中历练的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气。没有这样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不可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也不可能重启国球赛事。

乒乓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并非只是视觉层面的力量、速度、旋转、落点四要素的奇妙组合,而在于它是机能、技能和智能的综合较量。乒乓球之所以被称为“国球”,核心在于乒乓球运动在中国被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被注入了“中国魂”,能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奋力一搏,也能在日常训练中突破创新,自成一体。

正如此前刘国梁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所说:“中国乒乓球之所以强大,是根上的强大,是乒乓文化的强大,绝不是小家子气的强大。”“国球”的强大源自中国乒乓始终有放眼世界的大胸怀,有排兵布阵的大谋略,也有殷忧启圣的大智慧。国球的大气来自中国人在乒乓球项目上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国球运动员“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乒乓精神,这才是国球长盛不衰的“精神密码”。

20世纪50年代,国内各路乒乓球选手和专家归纳出了“快、准、狠、变”四字经,作为中国主流打法“近台快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60年代,总结制定了“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的技术发展战略;70年代,徐寅生等人在总结了乒乓球发展的新规律基础上,将原来的“四字经”加上了一个“转”字,发展为五字经;8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又提出了“特长突出、技术全面、没有明显遗漏”的要求;90年代被称为乒乓球史上最伟大的时代,既充分发挥了我国前三板快准狠的传统优势,又结合了欧洲人中近台弧圈球的威力,整体实力大大提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使得国球代有人才出,群星璀璨。这次一月内参加三站比赛的马龙,以自己稳定的发挥和强大的调整能力,再次捍卫了自己“六边形战士”的称号。去年,他在布达佩斯赛场的那句“我是中国制造”的爆款语录,仍然令人记忆犹新。创造奇迹的马龙演绎的并非个人的传奇,不慌不忙,气定神闲,游刃有余,就是国球在岁月长河中修炼出的气质。

WTT澳门赛已收官,国乒有惊艳,也有遗憾。的确,竞技体育没有常胜将军,但是国球造就的传奇告诉了人们,长盛不衰的运动在中国是真实存在的。相信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相信传奇仍在延续,因为国球精神永存!

图片来源:新华社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