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U14组的比赛中,一名队员在冲撞中受伤,导致颌骨骨折。这名队员即将面临的中考体育科目,也许会受到影响。另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该市自去年疫情恢复训练后,第四个在各类冰球比赛中骨折的队员,骨折原因均是冲撞所致。考虑到中国冰球人口稀少,而且多数青少年队员是学生,因此建议将业余冰球同职业冰球严格区分,使用不同的规则,以保障这项运动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资料图
现行冰球规则允许身体发育后的队员(通常是13岁以后)在比赛中实施冲撞动作,在此之前则执行国际冰联女子冰球比赛规则,即不允许身体冲撞。虽然如此,但很多教练在青少阶段(甚至是U6阶段)的训练中,就安排了大量冲撞训练,不仅让孩子面临受伤风险,而且由于在比赛中每个人对冲撞动作的理解不同,因此时常出现场上打架的现象。尽管赛事组织者会在事件出现后进行相关惩罚,但根源在于执行规则的尺度不统一,仅靠事后处罚达不到惩前毖后的目的,亟须在规则层面设置分级制度。
受上升通道尚不健全的限制,目前进行冰球训练的一半以上的孩子在进入初中后就会离开这项运动,其余继续打球的绝大多数也是作为兴趣爱好为主,真正走上职业道路的几率非常小。在这种背景下,完全比照“冰球王国”的体系,在13岁以后就直接执行成人规则,显然不妥。虽然成人冰球规则允许冲撞,但对于“合理”的冲撞,也是加了诸多限制的,仅是学习、理解规则,都需要相当长时间,在比赛中的适当运用,就需要更为专业的训练。中国的业余球员在没有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的情况下便在场上直接冲撞,既不安全,也无必要。举个例子,业余冰球比赛中的冲撞,相当于业余拳手不戴护具参加比赛,是否符合运动规律值得商榷。
仅就冰球竞技水平的提高来说,中国冰球任重道远,应鼓励多从基本功入手,从小培养良好的技术习惯和观察意识,在走上职业道路进行相关专业训练后,才能更快适应执行冲撞规则的比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让更多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健康成长和冰球运动进一步发展壮大,相关组织有必要认真论证在非成人、非职业球员的比赛中执行冲撞规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分级制度安排。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