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全民健身的“城阳经验”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08-06    作者:中国体育报

编者按

城阳区是青岛市北部中心城区,辖8个街道、228个农村社区、39个城市社区,总面积583.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万,常住人口85万。在青岛市新一轮发展战略研究中被确定为青岛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在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区过程中,城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体育作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突破点、衡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主标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认真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按照山东省体育工作“八个助力”和青岛市“体育惠民”攻坚部署要求,坚持“运动让生活更阳光”的理念,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为抓手,推动全民健身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着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微信截图_20200806075110.png

计划到2021年,城阳区全民健身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更为完善的“8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多层次、常态化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基本形成,市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健身技能不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60%以上;市民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7%以上;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健身指导体系更加健全,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3.5人。全民运动健身成为促进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在倡导阳光生活、团结凝聚人心、带动城市文明时尚等方面作用充分发挥,成为城阳区建设青岛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的重要力量。

本期刊发的内容是青岛市城阳区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区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展示该地全民健身新形象,梳理全民健身的“城阳经验”。

工作举措扎实有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顶格协调推进

城阳区委、区政府长期“力挺”体育发展,为全民健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9月以来,将创建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创建工作。2019年、2020年将“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列入区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区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0月,出台《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工作规划》《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实施方案》,为创建工作提供遵循。城阳区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抢占青少年足球名城高地作战方案》《全民健身消费券和运动积分实施办法》《“健康城阳2030”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几个文件,成为全民健身工作强力支撑。

二、围绕“六个身边”工程,提高创建实效

全域统筹、科学规划布局运动公园和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区办实事予以推进,到2021年前,每年建设1-2处时尚运动公园、10个以上笼式足球场地,配建600件以上健身器材、2个以上健身吧,进一步提升举步可就的“8分钟健身圈”。不断健全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赛事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展群众方便参与、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推广居家健身活动,线上开展云端赛。以党建为引领,规范体育社团发展,加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引导群众科学健身,促进体医融合。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运动公园等有效空间,弘扬体育健身文化。

三、强化统筹调度,落实创建任务

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成立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所需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重点保障。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创建任务落实。

全民健身工作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一、坚持固本强基,建立全民健身持续发展新机制

城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化理念引路、政策引导、规划引领,全民健身做到“六个纳入、三个优先”。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区级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体系、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健康城阳”行动计划等;城市规划优先考虑健身场所布局、土地规划优先满足健身场所用地、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健身场地投入。成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设立区体育发展中心,统筹管理配置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到专职负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二、坚持便民惠民,打造全域共建全民共享“城阳模式”

首先是建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2亿元,修建运动公园43处、口袋公园72处、登山路径400余公里、健身步道100余公里、开放学校场地52处,安设智能健身器材、城市服务机器人和智能显示系统,建成举步可就的“8分钟健身圈”。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健身场所查询预约导航等服务功能,构建全区体育设施“一张图”。

微信截图_20200806075259.png

其次是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常态化、生活化的群众健身活动,营造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浓厚健身氛围。利用山区资源,举办全民健身登山节、登山宿营等活动,6次承办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开幕式,每年120余万人次参与,被授予最佳组织奖。利用运动公园等举办全民健身节、社区健身节等“小型多样”特色体育活动,吸引20万名居民和近万名驻城阳外国友人参与。疫情防控期间,倡导市民居家锻炼,举办居民宅家健身系列活动,线上推广阳台马拉松、全国全民引体向上大赛云赛场、“足球之城、阳光城阳”云端花式足球大赛和象棋网络赛等,吸引几百万网民关注。赛事活动引领全民健身热潮,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8%。

再就是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常态化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办好高端赛事,成功举办“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中国羽超联赛”主场赛事、全国健身操舞大赛、全国引体向上大赛等十几项大型赛事。办好传统赛事,连续举办19届市民运动会,每届时间跨度8个月、涵盖10个项目、覆盖区、街道、社区多个层次、参赛市民多达8万人次。办好业余赛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武术锦标赛、迷你马拉松等赛事。自主创办“阳光杯”足球比赛、白沙河全程马拉松接力赛、青岛市龙舟大赛等区域IP赛事。开展冰上运动,每年举办冰球、滑冰比赛60余场,4万人次参与冰上项目。全年举办区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00余场,社会力量参与数量占86.1%。

第四是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扶持体育社团组织发展,全区体育社会组织175个,注册会员4.6万人,具有独立办公场所的92%,具有专职工作人员的42.3%,具有稳定经费来源的82.3%。还有“草根性”健身团队达2000余个。大大小小的健身组织成为全民健身新的生力军。

第五是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健全基层健身服务网络,健身辅导站点560个,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2556人、每千人拥有3人、上岗率78.3%,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379人,每年培训指导10万余人次。承接青岛市体医融合试点,在全民健身中心、医院、健身俱乐部开展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服务,每年出具体质评定和锻炼指导报告6万余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职业助公益等惠及群众40万人次。2019年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96.39%、健康素养水平23.1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总达标率91.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9.16%,均位居青岛市前列。

第六是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建成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的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打造成传播体育文化的主阵地,被评为“山东省体育文化教育基地”。利用市民运动公园空间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标识,在区融媒中心等开辟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典型,推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

三、坚持协调推进,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竞技体育实现新跨越。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为竞技体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城阳区建立了以体校为龙头、以传统项目学校和市级训练点为依托、以俱乐部为辅助的训练网络,荣获山东省攀岩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城阳区输送运动员:2018年印尼雅加达亚运会获得3金1银,2019年在国际赛事中取得5银2铜、国家级10金、省级32金、市级105金,两人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累计为各级国家队输送60余名体育后备人才,第二十四届省运会周期为青岛代表团输送212名体育后备人才,获得122.5枚金牌,为市级各训练单位输送适龄队员207人。

体育产业实现新增长。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扩大了消费人群,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2019年预计体育产业总规模66.8亿元、增幅13%,占全区GDP比重1.7%。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400元、占消费总支出6.62%,同比增长10%。

四、坚持突出特色,抢占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高地

坚持突出足球特色,把场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见缝插针兴建各类足球场,全区共有标准足球场151片,平均每万人拥有2.6片,还建有笼式足球场74处、简易足球场50余处,构建起“15分钟足球运动圈”,被誉为“中国足球桃花源”。2019年建成青岛最大的足球公园——拥有17片标准足球场的白沙湾足球基地,2020年5万座的亚洲杯专业足球场破土动工,将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承办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足球参与率达100%,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所、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幼儿园10所,位居全国前列。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2018年素有“小世界杯”美誉的“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长期落户城阳;每年举办“阳光杯”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赛等专业品牌赛事10余项。大力兴办社会足球赛事,每年举办“足协杯”比赛400余场、市民运动会足球比赛300余场,其他业余比赛1000余场,全区经常参与足球运动人口达到10%。

未来发展可期

城阳区将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科学制定城阳区“十四五”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深化提升“六个身边”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创建促完善,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促提升,更好的发挥全民健身带动作用,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一、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完成创建目标

城阳区将加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年内出台公共健身设施管理办法,建立“区级财政补助、属地主体责任、第三方巡检”的工作机制,加强公共健身设施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更好地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赛事活动数量;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办赛事活动能力。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理顺体医融合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方案,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慢病人群实施运动干预,形成运动处方实践操作指南,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二、着眼满足群众更高需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身新提升

城阳区将吸纳国内外新的理念,创新全民健身举措,实现全民健身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继续推进运动公园、社区健身吧、社区健身中心等室内外健身场所建设,实现群众健身风雨无阻,科学配建智能化健身器材;加快笼式足球场和亚洲杯专业足球场建设,提升“8分钟健身圈”、建成“10分钟足球圈”。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创新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引导群众疫情常态下科学健身,继续举办线上赛事活动等。高标准引入、高规格举办大型赛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赛事档次,大力发展时尚体育,激发城市活力,搞活赛事经济。优化全民健身组织和服务网络。完善区、街道、社区体育总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体育组织作用,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促进健身活动组织的健康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赛,通过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激发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0
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