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 罗宇)1984年7月1日,《北京晚报》第四版刊登了一条短消息——《市少年宫将举行班级足球赛》,就是这样一篇不足200字的“豆腐块”,拉开了百队杯的序幕。三十多年过去,以锻炼身体、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为目的的百队杯,已经成功举办35届,曾有过2062支球队参加一届比赛的辉煌,也经历过因经费不足险些取消的苦涩,如今成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赛事。
在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百队杯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像它一样,大多数全民健身相关赛事无法在短期内创造太多经济价值,但不忘初心的坚守让这些赛事创造出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十余年坚守不易,经费问题长期困扰
百队杯1984年由北京市足协、北京少年宫和北京晚报共同创建,最初定名“班级足球赛”。作为赛事的组织者之一,北京晚报编委、体育部主任袁虹衡接受新体育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以前举办各类学生活动都以学校为单位,我们提出‘班级’的概念是一种突破,后来又进一步延伸为‘自由组队’,街道、大院儿,甚至朋友发小儿都可以组队,只要有一名成年人做领队就能参赛。”当时,自由组队的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了北京孩子们空前的参赛热情,报名队伍一下子突破了一百达到了112支,百队杯也因此得名。
图片来源:新体育网
此后,百队杯的规模稳步上升,名气也越来越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发展,1998年和1999年都有超过2000支球队报名,“2002年中国首次参加世界杯前,青少年足球运动达到了顶峰,足球学校和足球赛事都非常多,很多孩子都把踢球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回顾百队杯当年的盛景,袁虹衡依然十分激动,他记得1996年开幕式那天,1000多支球队从四面八方涌向北京市少年宫,数万个孩子竟然把整条景山后街塞得满满当当。
2002年中国男足兵败世界杯,随后中国足坛又爆出了一系列假赌黑的丑闻,百队杯也与中国足球一同跌入了低谷。“当时甚至有人提出‘珍爱生命,远离足球’,青少年对足球的热情被浇灭了,反映到百队杯上就是参赛队伍持续减少。” 袁虹衡称,那几年百队杯又回归到了起点,只有100多个队参加,但我们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了下来。如今,足球改革逐步推行,联赛回暖日趋火爆,百队杯又繁荣起来,今年有764支球队参赛。
回顾三十几年的风雨历程,袁虹衡用如履薄冰、举步维艰来形容。他表示,困扰百队杯最大的问题是硬件。“众多队伍需要很多比赛场地,很多工作人员和裁判,经费一直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这是一项公益活动,钱都是主办方筹集。虽然有一些企业赞助,但经费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 袁虹衡透露,所有参与百队杯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在义务奉献,这项比赛能坚持到现在,完全是出于公益心。
多名国脚曾参赛,初衷却是锻炼身体
百队杯成功举办35届,已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效应,亚足联秘书长曾为它开球,国际足联主席曾为它题字,高洪波、曹限东、刘英、徐云龙等一批知名足球运动员都曾参赛。但不为人知的是,这项赛事举办的初衷极为单纯。
“百队杯创始之初,我们并没有想它未来要为中国足球起什么作用,我们只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足球、热爱足球。”袁虹衡介绍,当时刚刚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孩子的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出现了问题,身体情况也不理想,举办百队杯就是要让他们利用暑期时间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同时普及推广足球运动;现在百队杯还有篮球赛,未来还要组织排球赛和冰球赛,就是要把越来越多的孩子吸引到运动场上,让体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不过百队杯也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组队形式、组别设置都更加科学,在举办赛事的同时还搞起了足球论坛,这也是百队杯如此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今年的百队杯8大赛区、11个赛场的预赛到最终决战,13个组别总共进行了1523场比赛。这13个组分别为:混合组,U6、U7、U8、U9、U10、U11;男子组,U13、U15、U17、高考生;女子组,U13、U15、高考生。袁虹衡介绍,13个组别符合现代国际流行的分组方法,涵盖了青少年的各个年龄层,U13以下设置混合组也满足了少数踢球女孩的需求。
图片来源:新体育网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百队杯的参赛主体也发生了改变,从当年的同学、朋友、邻居变成了如今的学校和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特别是青少俱乐部,他们平时参赛的机会并不多,但百队杯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袁虹衡介绍,今年有一个俱乐部在各个组别组织了30支球队参赛。
全民健身赛事难盈利,社会效益应摆在首位
一项全民健身赛事如何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百队杯的经验值得学习。对此,袁虹衡也有自己的看法。“办一项活动,有公益心和功利心两种心态,而我们举办百队杯更多的是以奉献者的姿态出现,而不是索取者。”袁虹衡表示,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赛事很难有盈利模式,因为赛事本身几乎没有提供商业回报的能力,所以从业者必须要有奉献精神。
袁虹衡认为,举办全民健身赛事先要打造它的品牌,之后再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一定要让赛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影响力、有公信力,这样才能调度各方力量,有资金的奉献资金、有能力的奉献能力,从而在全民健身大的熔炉里蓄水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