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科学健身观念逐渐普及,个性化将为重点发展方向

来源:新体育网    时间:2018-08-09    作者:王皙

新体育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王皙) 从2008年设立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间,全民健身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全面、更热情、更科学,其中转变最大的莫过于人民群众对健身的科学观念的进步与升级。在“全民健身日”十周年到来之际,新体育网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梅进行了独家专访,从多角度剖析了科学健身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发展。

W_12422643_17111119_qhxt.jpg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大众健身意识提,个性化将为发展重点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教育程度高或者低,十年间,人们对健身的观念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前我们要引导群众动起来,现在大家更多的是主动动起来。”王梅说道。

人类的身体活动可分为四个范畴,一是职业性的,二是交通的,三是家务,四是闲暇时间的活动,当下大众所指的健身活动应被划分为第四种,而闲暇时间的健身运动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的生活方式都息息相关。人们主动健身意识的提高,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使得可利用的闲暇时间更多、更充实,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而运动就是抵抗疾病的最积极的方式之一。

健身主动性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健身的认识也在加深。过去,人们日常锻炼的方式比较单一,无外乎游泳和跑步,而现在人们的选择则非常多元化,仅一家小小的健身房里就有多种针对性的运动方式可供选择。有氧运动、力量健身、柔韧性……锻炼内容上的丰富是全民健身工作迈向科学健身的最大转变。

而选择越来越多也意味着人们在健身上的需求正在不断升级,每个人都在追求效率更高、更科学的健身方法。据王梅介绍,运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个性化原则,即运动要因人而异,与个体的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周边条件都有很大关系。“你熟悉哪些运动?你具备哪些能力?你的身体条件是否受到限制?这都是制定科学健身运动计划需要考虑的方面。”王梅说目前为了帮助群众更好地规划健身活动,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来普及健身知识,但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科学健身指导,仍需要在精细化上下更多功夫,这也是将来科学健身指导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无论群体还是个人,健身都需要科学支撑

个人层面上,想要科学健身,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状况,而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也是同样如此。“就像竞技体育项目在不断发展,规则也会随之改革一样,全民健身工作的规划也会不断更新,我们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就背负着为全民健身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一责任。”王梅介绍道。

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并对中国人群的体质状况进行发布,数据包含超重率、肥胖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情况等。“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领先的。”王梅说,国民体质监测为整个人群的体育锻炼计划等提供了一些根本性的依据,比如某一个群体整体的力量指标下降了,那么规划中就要引导人们不要只练有氧,还要进行力量和耐力的锻炼。通过更加全面的数据基础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意见,惠及全部群体,这是科学健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技引领健身发展,仍需扩大健身知识普及范围

科学的进步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为健身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对运动本身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小到便携式设备的应用、大到整个新兴健身方式的创新,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兴起,健身方式也在不断继续发展。

“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本质更深入地探讨运动队人体的健康能够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智能场馆的兴起,又为运动健身的实践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这两方向的引导和进步对健身事业的发展共同起到重要作用。”王梅认为,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健身中遇到的问题必定将是未来健身发展的方向之一。

如今,这些技术的发展已经有所应用和体现,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人们的身体状况、评估自己的体质,真正做到因人而异的原则,也能更好的避免运动造成的损伤。而各类运动健身APP的兴起,则降低了人们了解更多专业健身手段的门槛,对健身人群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但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隐患,王梅表示在新媒体时代,各个平台上传播的健身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有些为了扩大影响力会做出一些夸张和片面化的表述,而让人们忽略客观和正确的观点,她认为,或许未来应该联合多部门,一起出台一些措施来对这些平台进行指导或监管。而具体到当下能做的也有很多,一来需要继续增加普通群众对于运动健身基础常识的了解,二是权威的机构与专家要多发声,三就是让广大受众学会选择和辨别,如可以检查相关机构的专业资质等等。


0
0

细览button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