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王皙)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纲要》中特别指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而全民健身则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这一主题,新体育网对河北咏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研究院院长王兵进行了独家专访,邀请他全方位解读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这一战略的要点和意义。
共建共享:从社会到世界
在《纲要》中,明确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在王兵看来,共建共享实际可以涉及不少议题。
从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来说,想要促成全民健康,势必需要引导民众。仅从健身一个例子而言,想要成功令一部分民众养成健身运动的习惯,需要从场地设施、信息供给、医疗服务等等方面均提供全方位的协助与建设,这绝非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就能简单完成,需要所有相关部门之间融会贯通,共同建设相关机制。王兵形容说这就像一个大家一起建造的桌子,建造的目的是让这个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这张桌子获得最大化的健康供给。“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分散资源,应该一起来建,而成绩也是大家的。”
社会角度上,社会对全民健康有着强大的动能和需求,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社会环境下,仅靠政府出力而不调动社会资源来共建也是不现实的。而引入了社会资源,也就引入了市场选择的机制,这种“共建共享”将使得健康中国的建设工作更为灵活。
还有一个更大的角度是放眼全球,王兵认为,现在是大“地球村”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把人们紧密地拉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前提下,包容的、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理念都要有一个落实的途径,而最好的途径就是体育与健康问题。全世界最不拒绝的领域是体育,体育之中最最不被拒绝的是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在国际上叫大众体育。这就是连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支撑之一。”王兵说,共建共享在这一层面上是在全世界通用的。
全民健康:从个人到民族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纲要》中表明全民健康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不仅要惠及全人群,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王兵认为,全民健康这一议题和全民健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一样,都是面向全体人民的。通过倡导人们科学健身,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推动人们体质增强,让每一个人成为全面健康的人,全民健身是服务于全民健康的。”王兵说,个人的全面健康可以推动健康中国的发展,健康中国又不仅仅是人的健康问题,经济需要健康、社会发展需要健康,而从全民健身的个人健康开始,最终构建成大的“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基础,也是一种手段。”
现在政府强调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就是把全民健康放在一个更高的目标上,从个人引申到群体,而实现这一点需要体育和医疗卫生相关部门为主体,共同促进发展和提供保障。“体医结合是各种举措的其中之一,但还远远不够。”王兵说,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河北卫计委和体育总局就在沟通建立健身与健康中心,上海则把体质检测和医疗检测合成健康监测走入社区,重庆、北京等地都有类似的探索尝试。
王兵同时坦言,尽管尝试很多,发展方向都是好的。但全国范围内就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融合实践目前仍在摸索阶段,并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融合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王兵非常看好这项工作的前景,称无论是从大众的需求上,还是经济的发展上,全民健康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就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一个人动起来后收获了健康,这种幸福感会‘传染’。”王兵说,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社会会做出许多良性改变,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强大。